第26頁 (第1/3頁)
[英]阿諾德·託因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登記、移民由舊居撤走,以及移民遷移到德國本土或德國佔領區內收容營等工作。1941年6月11日,日耳曼族中心無論是名義上或是實際上都成了&ldo;黨衛隊的總辦公室&rdo;,由洛倫茨充當它的主任。
在重新定居計劃中起重要作用的其他黨衛隊部門有:德國保安總局(reichssicherheitshauptat),簡稱&ldo;rsha&rdo;和種族與移民總局(rasse-undsiedngshauptat)。這兩個機構都有專門負責處理有關新秩序事務的部門。這項計劃各個方面的討論‐‐特別是關於安排放逐&ldo;不良的&rdo;異族分子的問題‐‐一般總包括這兩個局,以及日耳曼族中心和總辦公廳,但是有關授與移民公民權這類十分重要的事務,則只能由保安總局(&ldo;第三分隊日‐‐民族精神&rdo;)作出決定。
這項重新定居的計劃,在任命希姆萊為加強德意志民族委員會會長後,馬上就著手實行。根據1939年10月15日同愛沙尼亞簽訂的協定和1939年10月30日同拉脫維亞簽訂的協定,波羅的海地區的德國僑民遷移到了新合併進來的波蘭領土上,並且還企圖根據1939年6月23日和10月21日的德一意協定把居住在南蒂羅爾83的德語居民也遷往那裡。下月,根據1939年11月3日的德‐蘇協定,這項計劃擴大到了波蘭俄國佔領區內的德國人。他們將與德國&ldo;勢力範圍&rdo;內的烏克蘭人和白俄羅人進行交換。後來,根據1940年9月5日德‐蘇的另一項協定,蘇聯併吞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地區的十三萬二千名日耳曼人也列入交換計劃之內。接著,根據1940年10月22日德國與羅馬尼亞簽署的一項協定,南布科維納和多布羅加的日耳曼僑民團體也包括在移民範圍之內。隨後,重新定居的計劃僅限於軸心國控制下的地區,主要是把分散的德國僑民團體遷移出去,因為他們可能會被所謂&ldo;外國勢力&rdo;所吞沒‐‐例如,1941年初遷往德國的、華沙的九千名德國人,根據同年 11 月的德一意協定撤走的盧布林雅那省的一萬四千名國外德僑和日耳曼人‐‐包括一萬名戈特沙(科切維耶)德國人。同一時期,保護國內某些小飛地中的德國人也被遷移出去重新定居。
為了騰出地方來按納這些移民,希姆萊利用1939年10月7日的法令授予他的權力,把所謂&ldo;異族分子&rdo;全部從接納地區遷移出去,因為這些&ldo;異族分子&rdo;的存在可能會妨礙德意志化的程序。因此,在日耳曼人由國外遷移回國的同時,非德國人卻遭到冷酷無情的驅逐,他們不僅從新並進來的波蘭地區,還從象阿爾薩斯那樣的西方地區被驅逐出去。從新並進來的波蘭地區移送到德國和總督轄區&ldo;居留地&rdo;內的有幾十萬人,從西方地區被遷移出去的,據官方承認,在1940年7月到12月之間的第一陣驅逐高潮中,大約有十萬零五千人。事實上,到1943年夏天,移民這個詞有了一個基本上十分消極的涵義,因此不得不向納粹黨發出指示,要求把這個詞專用於希姆萊的較為積極的活動,並且建議,對於驅逐應當只用遷移這一詞。84如果照原定的時間表實行的話,重新定居的計劃應在1942年內完成。然而,當時希姆萊的想像力豐富的頭腦裡,充滿著漫無止境地擴大移民活動的鹵莽計劃。事實上,他這時已經決定,重新定居工作的黃金時代將在戰爭結束後到來。屆時,根據&ldo;重新定居的第一個五年計劃&rdo;,新的東方地區將住滿德國移民,&ldo;大約有二十二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