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3/4頁)
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弟陳友諒也大搞陰謀詭計,隱身在丐幫,挑起了丐幫內部的鬥爭,並且引誘武當七俠宋遠橋的兒子宋青書犯錯,親手殺死自己的師叔,逼迫其加入丐幫,因而,陳友諒也是個十足的野心家。
後來的事實證明,成昆師徒所謀決不是覆滅明教那麼簡單,他們分明是想要成為武林的霸主,甚至要在政治上面有所謀求。成昆總是強調師妹之死的理由,但根據後來的表現,即使沒有其師妹的事,他也很有可能會挑起武林紛爭,以取得自己的利益。這種隱身的奸雄危害性極大,而且不易被察覺。
政治人物本身沒有好壞之分,做有利於大眾的事情,而且手段光明正大,沒有對他人造成危害,就是好的;但如果為了一己私慾,而做損害他人的事情,就會成為奸雄,固然下場很悲慘,但是對大眾所帶來的災禍則不可預料。誠然,奸雄在實現目的的過程中,也可能會做過一些好事,會表現出很有道義,很仁義,但目的不純,無論如何還是要引以為戒。
注:本章所說的口爽的“爽”字,是指口腔舌頭的味覺出了毛病。不是爽快的意義。例如中國古代醫書所稱的口爽,便是口腔乏味、食慾不振的意思。馳騁畋獵,是古代最富於刺激性的個人戶外活動,以及群眾野外活動。
仁者無敵
在金庸先生的各部著作中,有一部短篇《鴛鴦刀》,講述的故事非常簡單。但是,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結局,這樣寫道:
袁夫人將鴛鴦雙刀拿在手中,嘆道:“滿清皇帝聽說這雙刀之中,有一個能無敵於天下的大秘密,這果然不錯,可是他便知道了這秘密,又能依著行麼?各位請看!”眾人湊近看時,只見鴛刀的刀刃上刻著“仁者”兩字,鴦刀上刻著“無敵”兩字。“仁者無敵”!這便是無敵於天下的大秘密。
這樣一個結果讓我讀的過程中多少感到一點失望,當時,滿心希望會看到寶藏或者武功秘笈一類的東西,後來卻是這樣一句話,當時的感覺真是搞笑,眾多武林高手被鑄刀人耍了,而鑄刀人也很聰明地把自己想對皇帝說的話讓別人帶到了。
(金庸先生寫書的背景這裡不做深究)
後來,結合自己的工作經歷,慢慢地對這個結果有了一點新的認識。
所謂“仁者無敵”是針對統治國家而言的。中國古代早就有論述,治國一定要實行“仁政”。統治者如果沒有“仁”的思想,其行為就會給人民帶來災禍,而這樣的統治政府也會被人民推翻。實行“仁政”的政府,人民當然會支援,統治的基礎也會非常牢固。與“仁政”相對應似乎應該是“法治”,即以韓非子、李斯等人為代表的統治思想,而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法治”的思想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我認為這其實涉及到創業與守業的問題。
創業的過程是非常艱難的,古語有所謂“打天下”一說,這個“打”字充分說明了創業的過程中需要堅定的精神、充沛的體力及大量的金錢,有時甚至還要流血,要捨棄很多東西。還有一句話在這裡必須要提(很俗的話),“創業難守業更難”。我經常考慮守業為什麼會比創業更難,說這個話的人為什麼會發出如此感慨?
以劉邦為例,從創業時就被大家公認為“長者”,有“仁”的思想,是成功創業和守業的典範。
在打天下時,劉邦有幾個表現:
其一,經常說假話,即使今天簽訂了“合同”,明天可以立刻撕毀,項羽被劉邦這種做法曾經氣得差點吐血;
其二,在得到楚王“先入關中者稱王”的號令後,為了戰略上的考慮,在佔領秦政府統治的城池後劉邦也做過“屠城”的事,據史書記載,公元前207年4月,劉邦南下攻擊潁川(河南省禹州市),屠殺全城;
其三,和項羽爭天下的最後幾年中,由於實力的原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