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莫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兒童這樣想,一起來到商場是為了購買某種商品,父母最有可能在該商品所在的地方;父母也會這樣想,孩子會認為我們會在購買商品的地方……這裡我們假定了兒童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否則的話,這裡的分析是不合適的。
。 想看書來
公共知識與博弈(1)
博弈專家們發現在博弈中涉及到群體認知的刻畫問題。公共知識便是一種群體認知。要弄清什麼是公共知識,首先要弄清什麼是知識。
知識是人的真信念。這樣,我們就把知識與信念區分了開來。知識是人們對自然中某個事實的認識,我們說某人擁有某種知識,意指某人知道某個事實。人們知道的東西是以命題表達的,人們擁有某個知識是說他相信某個真命題。“地球繞著太陽轉”這個命題在今天看來表達了一個真的事實,但哥白尼之前的許多人並認為它表達真的事實,而今天這個命題表達的事實已幾乎被所有人熟知,並且人們相信這個命題,於是“地球繞著太陽轉”構成人們的知識。
因此,知識涉及三個因素:
第一,人們所相信的命題要是真的。假的命題不能成為知識。人們可能相信虛假的東西,但它們不能構成相信它們的人的知識。在偏僻的鄉村,人們相信,人的病是由鬼怪引起的,巫婆透過某些迷信活動能夠驅除鬼怪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這當然只是錯誤的信念,而不是知識。再比如:在古代,中國人認為雷電是由掌管雷電的雷公行雲布雨的結果,這當然也不是真的事實。假的信念對信念擁有者的行為指導有時可能是有效的,但它不構成相信者的知識。知識能夠經受檢驗,而假的信念不能。
第二,人們要“瞭解”這個命題。或者說,真命題必須在我們的視野之中。存在許多我們並不知道的真命題,它們不能構成我們(人類)的知識。我們常說知識如大海一樣,我們知道的只是知識海洋中的一滴水。
第三,人們要相信他所知道的事實。如果某人不相信某些事實,儘管他了解,該事實不構成他的知識。哥白尼提出地球圍繞太陽轉的日心說觀點,那時許多人瞭解這個事實,但並不相信,“日心說”不能構成他們的知識。
邏輯學家建立了認知邏輯,用之刻畫人們對命題的認知態度如知道、相信等。知道邏輯是其中的一種。我們用K(a;p)表示某人a知道命題p,或者說p是a的知識。知道邏輯有如下的特徵公理:
K:K(a; p→q) K(a;p)→K(a;q);
T:K(a;p) →p
D:~K(a,p~P)。
4:K(a,p)→K(a,K(a,p))
E:~K(a,p)→K(a,~K(a,p))
這些知識公理是什麼意思?
公理K表示的是,如果認知主體a知道p→q,並且知道p,那麼他知道q。
公理T表示的是,如果主體a知道p,那麼p是真的。為了將知道的東西與純粹信念區分開來,我們假定了人們知道的東西為真,而人們的信念不必為真。
D公理表示的是,人們不知道相互矛盾的事情。即相互矛盾的事情不能構成人們的知識。該公理的另外一個形式是:K(a;p) →~K(a,~p)。若p是一個主體的知識,那麼~p將不是他的知識。
公理4表示的是,如果a知道p,那麼他知道他知道p。該公理又稱為“正的反省公理”。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地球圍繞太陽轉’”。由該公理,我們發現,只要主體知道一個為真的事實,那麼他就知道無數個為真的事實。
公理E意即:如果a不知道p,那麼他知道他不知道p。該公理又稱“負的反省公理”、“智慧公理”。人們對這個公理往往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