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第1/2頁)
[英] 尤金·羅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2012年,又有一部叫做《1683年9月11日》的波蘭和義大利合拍的電影描繪這場戰爭。這是部十足的爛片,在影評網站&ldo;idb&rdo;上只得到了兩星,另一個網站&ldo;爛番茄&rdo;上頭則沒有任何一個專業影評人注意到它。對這部電影反應最熱烈的,反而是一些歐洲各地的社群網站,那些網站全都帶著濃厚的右翼色彩,經常揭露穆斯林移民在歐洲的&ldo;不文明表現&rdo;,抨擊各國政府和歐洲一大部分人的&ldo;多元價值觀&rdo;,他們攻擊伊斯蘭,他們捍衛西方人的基督信仰傳統。這部電影則很符合這些網站的世界觀,把伊斯蘭入侵描繪成歐洲人幾百年來的夢魘,將兩個信仰兩種文明之間不可避免的衝突看成是西方世界最根本的問題。對這部電影的編劇和導演,以及深受這部電影鼓舞的觀眾而言,三百多年前的那場&ldo;9&iddot;11&rdo;戰役簡直就是2001年&ldo;9&iddot;11&rdo;事件的前身,說明瞭穆斯林從來沒有放棄過對西方文明發動&ldo;聖戰&rdo;的企圖,而今日與往昔的最大分別就是現在沒有人敢義正詞嚴地站出來統合整個西方,以奮戰至死的壯烈態度去對伊斯蘭說不。難怪最近又有一些人開始在網上社群之間推介和傳送這部片子,在他們看來,正在湧進歐洲的難民正是三個世紀前那場入侵的迴響和遺緒。
歷史的確是這樣子被記住的,從17世紀的民間傳說和歌謠,到20世紀的《魔戒》,再到21世紀的爛片和一群歷史迷的討論,&ldo;維也納之役&rdo;總是被描述為一場兩大文明兩大宗教之間的&ldo;聖戰&rdo;。這有錯嗎?沒錯。因為當時哈布斯堡家族對外求援,打的就是基督徒聯盟的旗號,號召全歐洲的基督徒(不管是新教徒還是天主教徒)都要擔起抵抗異教徒侵略的責任。參戰各國裡頭,無論是在威尼斯共和國、巴伐利亞選侯國、托斯卡尼公國,還是在神聖羅馬帝國幾個侯國的土地上,也真的看不到一座清真寺的尖塔。這是個非常乾淨非常純粹、容不下任何基督信仰之外一切宗教的歐洲。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它還真是一場&ldo;聖戰&rdo;,最起碼戰爭的這一方全都有著可以共通的信仰。
只不過歷史沒有故事這麼整齊,因為戰線後方居然有另一個基督徒王國拖住了大家的後腿,那就是法國了。彼時法國最大的敵手並非被隔在德語世界之外的奧斯曼,卻是近在身旁的哈布斯堡王朝。所以它和奧斯曼帝國互通款曲,自己不派兵援助教友也就罷了,居然還積極收買神聖羅馬帝國底下的貴族,勸他們別管維也納。要是用今天那些右派的觀點來說,這自是十足的&ldo;歐奸&rdo;做派。由於這段插曲太不光彩,無法順妥地整合進&ldo;聖戰&rdo;的大敘事裡頭,於是現在西方那些&ldo;聖戰&rdo;論者多半會略過不提,就像他們略過其他很多複雜的國際地緣政治與現實社會環境一樣。要緊的,始終是那個正邪不可兩立的絕對二元世界觀,畢竟那才是簡單的、好理解的、容易激動人心的好故事。
可是還有一個問題,戰場的另一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那邊,他們是否也認為自己正在發動一場&ldo;聖戰&rdo;呢?他們真的是為了信仰的擴張而戰嗎?甚至,他們是否全是&ldo;東方人&rdo;?全部都是穆斯林?
今天的遊人若是來到伊斯坦堡,他們總是會不由自主地抬頭,好仰望那鋪展在山丘與海灣之間的一座座穹頂,以及高高低低、錯落有致的呼拜塔,從而忘記腳下石子路旁的老房子有時也會透露出這座城市,乃至於整個早已消失了的帝國的另一重面目。就拿那些老舊木頭房子門外常見的一種石塊來說好了,它們多半是方形的,邊角不甚整齊,經過年月洗刷,表面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