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頁 (第1/2頁)
賤宗首席弟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這次前往彭城的儒家弟子隊伍中,出現了兩位不尋常的人物,即孟子的獨子「孟仲」,以及獨孫「孟睪」。
孟仲、孟睪出現在「勸阻宋王偃」的儒家弟子隊伍中,這豈非意味著孟子亦越來越不能忍受宋國軍隊在滕國的舉動?
雖然這一次惠盎還是出面勸退了這些儒家弟子,但他卻覺得,有必要親自拜會孟子,聽聽後者的想法,或者將後者解釋一下,畢竟孟子在中原各國都有著非同尋常的名聲——簡單地說,孟子的一句話,或就可稱為齊、魏、楚等國討伐宋國的「名義」。
所以,與孟子處好關係是非常必要的。
至於帶上義弟蒙仲,那就是惠盎自己的私心了,或者說,是他作為兄長對弟弟的照拂。
「阿兄,你是孟子的弟子麼?」
蒙仲好奇詢問惠盎道,因為據他所知,這位義兄學的特別雜,道、名、儒、法、墨等學派皆有涉及,但從治理宋國的策略就能看出,惠盎其實是偏向儒家的「仁治」的,而「仁治」,恰恰就是孟子的主張。
惠盎笑著搖了搖頭。
惠盎是惠子(惠施)的族人,宋國商丘人士,作為宋國人,他首先接觸的即是《老子(道德經)》與《論語》,即道、儒兩家的思想。
後來,他那位在魏國擔任國相的族叔惠施因為被張儀奪了相位,返回宋國,惠盎才因為這位族叔的關係,開始接觸名家的思想。
而待等惠盎用「仁」說服了宋王偃,受後者器重參與治理國家政務時,他又開始接觸法家、墨家等學術思想,以補充自己在治國方面的不足。
至於惠盎與孟子的關係,惠盎曾多次向孟子請教,但也僅僅只是請教——就好比他也一樣向莊子請教過,並非是孟子的弟子,論其中原因,非常複雜,比如說那時作為宋國國相的他,已不適合拜入孟子的門下;比如宋王偃對儒家多多少少抱持成見,不允許惠盎那樣做。
聊了一陣後,惠盎便向蒙仲簡單介紹了孟子的生平。
孟子,姬姓孟氏,名軻,鄒國(邾國)人,其祖上是魯國「三桓」之一的「孟孫氏」,在魯國公室與三桓長達百餘年的內鬥中,孟孫氏逐漸勢微,且最終落敗,無奈之下從魯國遷到了作為魯國附庸國的鄒國,並在鄒國安居下來。
孟子的授業之師,據說是「子思伋(ji)」的門人。
在儒家弟子中,有兩位非常著名的人都字子思,一位即「原憲」,姑且稱作「子思憲」。
子思憲是宋人,是孔子的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他出身貧寒,性格謹慎、潔身自好,一生安貧樂道,不肯與世俗合流——他的思想有點接近道家的思想。
據說孔子死後,原憲隱居在衛國,茅屋瓦牖,粗茶淡飯,生活極為清苦。
此時,他的同窗好友,同為孔子弟子的「子貢」,此時已在衛國當了上大夫。
有一日,子貢穿著華麗的衣服,乘坐著奢華的馬車,前呼後擁地前來看望原憲,見後者衣冠不整,子貢便關心地詢問道:「你是否是生病了?」
原憲誠實地回答道:「無財謂之貧,學道而不能行者謂之病,我沒有病,只不過是窮而已。」
子貢聞言慚愧地離開了,而子思憲則悠閒地在自己簡陋的家前歌唱宋國的民謠。
而另外一位字子思的儒家名人,則是孔子的嫡孫「孔伋(ji)」,也就是「子思伋(ji)」,他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子(曾參)」的弟子。
據說,孔子的兒子「孔鯉」早喪,孔子在他臨終前將孫子孔伋託付給曾參,使後者拜入曾參的門下——按照儒家「道統」之說,孔子傳曾參,曾參傳孔伋,孔伋的再傳弟子傳於孟軻,這即儒家的道統傳承。【ps:非「道統」的儒家內部學派,在悠長的歲月中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