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3/5頁)
津鴻一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事,時有發生,因常年與契丹和靺鞨打交道,可以使喚這些人幫忙打仗。
不僅如此,他與突厥和高句麗都有往來。周武帝曾想招撫,被他拒絕了,所以這尉遲迥打他的主意,應該不會是臨時抱佛腳,過去他們應該至少是互耳聞。
而這樣的假設還是讓人懷疑,說高寶寧是代人,這是特指他是鮮卑拓跋部的後人,而代國最後一位皇帝什翼犍被前秦苻堅所殺,但是,是他的孫子拓跋珪建立了北魏,其將國都從盛樂,即今內蒙古和林格爾,遷到今山西大同,這裡曾是代國的國都。
北魏是北朝時代位於今日華北地區的第一個王朝,公元493年起遷都洛陽,公元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而西魏歷三帝,共二十二年(公無535~557年),國都長安,地盤為原北魏統治的西部地區,包括今湖北襄樊以北﹑河南洛陽以西。
因北魏孝武帝元修,與高歡決裂後,被迫入關中投靠關隴軍閥鮮卑人宇文泰,而尉遲迥正是跟隨這位周太祖收復弘農,大破東魏高歡於沙苑的。
東魏據有今河南汝南﹑江蘇徐州以北,河南洛陽以東的原北魏統治的東區,定都就在鄴城。公元549年,高洋(高歡之子)篡魏自立,改國號“齊”,史稱北齊,仍將都城定在鄴城。
由此可見,尉遲迥現在所佔據的地盤,原為高姓皇帝的。
且《周書》上也說尉遲迥為“代人”,且其祖先,是從北魏正宗鮮卑皇族中分出後獨立發展的一族(“其先,魏之別種”),即尉遲部,但尉遲迥為代人,應與鮮卑拓跋部和尉遲部有混合後的血緣遺傳關係。
史書上說高寶寧“不知其所從來”,但又是高姓皇帝家的遠房親戚,這很可能隱瞞了一些如其母身份卑微等常見情況,但高寶寧在鄴城有親戚,這是很可能的,所以說尉遲迥想找到某種支撐的力量,而與這高寶寧聯絡,是有如我們所考據了這老半天所得出的歷史淵源的。
而這種“淵源”,包含有很多內容,在此不再做細緻分解。
言及於此,會發現,尉遲迥的另一方面的的考慮:這樣做,也許為留有退路。
有高寶寧做榜樣,不行就打游擊,但此舉卻有不怕背上裡通外國之嫌的名聲,所以說這尉遲迥的目的,並不是在於“清君側”。
且尉遲迥還嫌這樣做不夠,再派人與陳朝聯絡。
陳朝是南北朝時期,南朝的最後一個朝代,陳霸先所建立,都建康,即今南京市,控制江陵以東、長江以南的地區。
同時存在的還有佔據荊州一帶的三百里區域,為西魏藩屬,史稱後梁。
當時的孝明帝蕭巋?,也因為派去向北周朝貢的中書舍人柳莊,回來傳達了北周丞相楊堅的話:梁國的幾代君主,都是忠於朝廷的,我們應當把這種友好關係保持下去,才沒有聽從手下眾將與尉遲迥聯合的鼓動,在東家房子起火時,沒乘火打劫。
可見雙方下的功夫都不少。
這種做足詩外功夫的行為方式,見之於武將身上,的確少見。
或許因為當時都是軍人政權的緣故,武將腦子裡不但要盤算如何打仗,還要想著如何用詭計,搞垮別人,也就等於不費一兵一卒,得了全勝。
在這一回合的較量中,雖說尉遲迥落了下風,畢竟這人打仗太專業了點,不象普六茹堅,政治和軍事兩頭都練。
但尉遲迥還是真正地抵當了一陣的。
所以弄得北方大地,一時風起雲湧。
然而,就象我們說的,過去沒發現這人還會這個。
雖然對楊堅不能這樣說。
但對尉遲迥來說,雖說身為政治局常委,卻沒見過他過搞政治,因此,他身後的人,是我們應該關注的。
但當時武將上陣拚命,少見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