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大剛/楊世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正因為孟子重公利之義而貶私利之利,所以在對待個人利益與公利、生命與道德價值的問題上,他提出了著名的&ot;捨生取義&ot;說: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孟子&iddot;告子上》)
生存可謂人最大的慾望之一,但和義相比,二者不能兼得時,應該捨生取義
為什麼呢?因為義就是人生最高的價值原則,背義就是人生最大的可恥
如何把人們本性的善端擴充發展為完美的善,把道德原則變成人們自覺的道德行動呢?孟子有他一整套系統的道德修養理論孟子的道德修養論本於其性善論,其方法具有向內求的特點,其理想是成聖成賢,因此,可稱之為內全之道
孟子的內聖之道有如下內容:
第一是存心,即保持住本性中固有的善心而不失掉他說:
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孟子&iddot;離婁下》)
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iddot;告子上》)
所謂&ot;放心&ot;,義與&ot;存心&ot;相對,指忘掉或失掉了本性中固有的善心孟子認為,道德修養,不但要&ot;存心&ot;,更要&ot;求其放心&ot;學問之道沒有別的內容,歸根結底,就是要將失去的良心找回來
如何&ot;存心&ot;、&ot;求其放心&ot;呢?孟子又提出了&ot;思誠&ot;、&ot;自反&ot;的方法
他認為,要&ot;信於友&ot;、&ot;獲於上&ot;,就得從&ot;悅於親&ot;做起而&ot;悅於親&ot;就得&ot;誠身有道&ot;,真情實意地對待父母要做到這一點就得&ot;明乎善&ot;,具有良心的自覺只有這種具有良心自覺的&ot;誠&ot;,才能真正地&ot;悅於親&ot;這種&ot;誠&ot;,既是指道德修養的態度,也是指道德修養所應達到的境界所謂&ot;反身&ot;、&ot;思&ot;主要指具體的修養方法,即自我反省,運用理性思維檢查自己,獲得道德自覺孟子認為,透過反省功夫,而使自己的道德行為建立在&ot;至誠&ot;的基礎上,就能達到&ot;悅親&ot;、&ot;信友&ot;、&ot;獲上&ot;以至治下民的理想境界(《孟子&iddot;離婁上》)
寡慾也是孟子所倡的一種修養方法他說:
養心莫善於寡慾其為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孟子&iddot;盡心下》)
這是說,要儲存仁義之心而不喪失,就必須要剋制、減損慾望後來宋儒的&ot;存天理、滅人慾&ot;說就是將此說推到了極端
孟子論&ot;浩然之氣&ot;說是孟子富有代表性的道德修養論孟子說&ot;浩然之氣&ot;至大,至剛,塞於天地之間但這種&ot;浩然之氣&ot;也需要養,而&ot;配義與道&ot;就是&ot;養氣&ot;之法它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