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康熙三十八年(1699)廣東考生黃章,年已百歲,還參加順天鄉試。進考場時由曾孫打著書有&ldo;百歲觀場&rdo;4字的燈籠前導。黃章是40歲才中秀才83歲選為歲貢生。
乾隆三十六年(1771)江西李煒100歲,參加會試。
道光六年(1826)廣東104歲老人陸雲從應會試,沒考上,道光帝恩賜國子監司業銜。
據王建輝、易學金主編的《中國文化知識精華》的統計,乾隆五十四年(1789)參加鄉試的考生,八九十歲以上的有94人,第二年會試的,90歲以上有4人,80歲以上的有73人。嘉慶七年(1802)參加會試的舉人70-90歲的有180人,95歲以上的有6人。
桂林一枝
桂林王城正陽門上,一塊巨匾嵌入牆內,&ldo;三元及第&rdo;4字赫然可見,此匾標榜嘉慶十八年(1813)中解元,二十五年(1820)中會元,並於當年就中狀元的臨桂人陳繼昌。4字為兩廣總督阮元親自書寫,讓人刻的。
陳繼昌參加廷試時,抱病勉力對策,僅得完卷。閱卷大臣始評為第二。曹振鏞(1755-1835)說:&ldo;本朝百年餘來,三元尚只一人,無以彰文明之化。&rdo;結果改為第一,於是陳繼昌便三元及第。他的座師(主考官)刊刻&ldo;桂林一枝&rdo;圖章一枚相贈。
曹振鏞說的三元&ldo;尚只一人&rdo;是指江蘇常州縣錢啟。他乾隆四十四年(1779)中解元,四十六年(1781)中會元與狀元。
&ldo;桂林一枝&rdo;是出類拔萃之義,語出《晉書&iddot;鄒詵傳》:
累遷雍州刺史,武帝於東堂會送,問詵曰:&ldo;卿自以為何如?&rdo;詵對曰:&ldo;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一枝,崑山之片玉。&rdo;
&ldo;桂林&rdo;雙關,指桂林府,又指桂樹林。&ldo;桂林一枝&rdo;說陳繼昌是桂林府(臨桂縣屬桂林府,桂林府治所在)的出類拔萃者。
陳繼昌是東閣大學士陳宏謀之孫,歷任翰林院編修、侍讀、會試同考、直隸布政使。道光二十五年(1845)署江蘇巡撫。
考場&iddot;作弊&iddot;科場案
考場,我們這裡單說考舉人的鄉試考場。鄉試每三年一次,時間是八月。鄉試考3場,每場3天。第一場是八月初九,第二場是八月十二,第三場是八月十五。地點在省會的貢院。京師、山東、江南(康熙六年分為安徽、江蘇兩省)、浙江、江西、福建、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甘肅、陝西各有一所。圍以高牆,種植荊棘,故貢院又名&ldo;棘闈&rdo;。貢院內有監視士子考試的明遠樓,貢院的兩旁是考生住和考試的號舍,一人一間。號舍高6尺,深4尺,寬3尺,只容1人起坐。牆的兩側有坎可支當桌凳的木板。木板拼起來就是晚間睡覺的床。巷尾有廁所。有號軍取水生火。
考場有極嚴格的搜檢制度和監考制度。考生手提裝有食物、蠟燭、筆墨的籃子進場。入場時首先要點名識認,防止頂冒。查檢嚴格,設兩門查檢,2人搜檢1人。考生要開啟被褥,脫帽,脫鞋,解衣,散發。乾隆時規定,考生的衣褲、帽子、襪子都是單層,糕餅要切開,硯臺不許過厚,衣縫拆開,鞋底單層。搜身後,領卷按號入闈。監考人員逐一核對考生的年齡相貌。寫有考題的題紙由監臨、知貢、提調等官分發到號舍。士子入號舍後即封門,查號。每號都有號卒看守。牆外日夜有人巡邏。
考生在號舍不許交談、換號、換卷。交卷後從甬道出去,不許駐足。
對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