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第1/3頁)
心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管仲還規定,國中有&ldo;慈孝於父母,聰慧(惠)質仁發聞於鄉裡者&rdo;,&ldo;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於眾者&rdo;(《國語?齊語》),由鄉長推薦,試用為官。試用稱職的,正式委任為吏。任官稱職的,要經過君主當面審核,才能令他協助上卿治理政事。這種選拔人才的三選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過去的世卿世祿制,為下層士民進入仕途開創了條件。
春秋初年,各國的對外政治,大體可以分為三種關係:一是華夏對夷狄,二是諸侯對周天子,三是諸侯對諸侯。齊桓公穩定了國內的局勢後,便積極開展對外活動。他在外交上,接受了管仲提出的&ldo;尊王攘夷&rdo;的策略,即在尊重周王室權利的前提下,聯合其他國家攻打那些蠻夷之邦。齊國先聯合燕國打敗了北戎;又聯合其它國家制止了狄人的侵擾,&ldo;存邢救衛&rdo;;公元前656年,齊國與魯、宋、鄭、陳、衛、許、曹諸國聯軍侵蔡伐楚,觀兵召陵,責問楚為何不向周王納貢。楚的國力也很強盛,連年攻鄭。但見齊桓公來勢兇猛,為儲存實力,許和而罷。以後,齊桓公又多次大會諸侯,周王也派人參加會盟,加以犒勞。
齊桓公除了知人善用,而且還十分守信,這也為他在諸侯中贏得了聲望。比如,桓公五年(前681)時,去征伐魯國,魯軍眼看失敗。魯莊公請求獻出部分領土來媾和,桓公答應了並與魯人在柯地盟會。將要盟誓之際,魯國的曹沫(huì,惠)在祭壇上用匕首劫持齊桓公,要求歸還魯國被侵佔的土地。桓公被迫答允。後來桓公被放後,想不歸還魯國被佔領土並殺死曹沫。管仲說:&ldo;如果被劫持時答應了人家的要求,然後又背棄諾言殺死人家,是滿足於一件小小的快意之事,而在諸侯中卻失去了信義,也就失去了天下人的支援,不能這樣做。&rdo;桓公於是就把曹沫三次戰敗所丟的全部領土歸還給魯國。諸侯聞知,都認為齊國守信而願意歸附。七年(前679),諸侯與齊恆公在甄地盟會,齊桓公從此成為天下諸侯的霸主。
齊桓公雖成為天下霸主,但依舊能夠遵守禮制。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侵伐燕國,燕向齊國告急。齊桓公派兵救燕,接著討伐山戎,到達孤竹後才班師。燕莊王為了表示感謝,親自送桓公進入齊國境內。桓公說:&ldo;除了天子,諸侯之間相送不能出自己的國境,我不能對燕無禮。&rdo;於是把燕君所至的齊國領土用溝分開送給燕國,讓燕君重修召公之政,向周王室進貢,就象周成王、康王時代一樣。諸侯聞知後,都更加尊重和服從齊國。
三十五年(前651)夏,桓公與諸侯在葵丘盟會。周襄王派宰孔賞賜給桓公祭祀文王武王的福肉、丹彩裝飾的弓箭、天子乘用的車乘,而且特許桓公不要下拜謝恩。桓公本想答應,管仲卻說:&ldo;為君不君,為臣不臣,亂之本也&rdo;(均見《國語?齊語》)。君之為君,臣之為臣,就是據禮而有的,如果齊桓公不遵守禮的規定,使天子不尊,諸侯也就可以效尤,也不遵守禮,那麼桓公的地位也就難保了。桓公聽到管仲之言而懼,結果還是下拜接受祭肉。桓公尊王,諸侯也得尊王,因此桓公才能&ldo;挾天子以令諸侯&rdo;。所以《國語?齊語》說:&ldo;諸侯稱順&rdo;。透過這次盟會,齊桓公遂成為中原霸主。
秋天,再次與諸侯在葵丘盟會時,齊桓公臉上驕傲之色明顯。諸侯見桓公如此也使有些人開始離心。此時周朝王室衰微,天下只有齊、楚、晉四國強盛。晉國剛剛參加盟會,晉獻公便死去,國內大亂。秦穆公處地偏遠,不參加中原諸侯的會盟。楚成王剛剛將荊蠻之地佔為己有,認為自己是夷狄之邦。只有齊國能夠召集中原諸侯盟會。因此桓公宣稱:&ldo;寡人南征至召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