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 (第1/3頁)
心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西周世系
1、武王(姬姓、名發)‐‐2、成王(誦)‐‐3、康王(釗)‐‐
4、昭王(瑕)‐‐5、穆王(滿)‐‐6、共王‐‐7、懿王‐‐
8、孝王‐‐9、夷王‐‐10、厲王(胡)‐‐共和行政
11、宣王‐‐12、幽王(宮涅)
參考書目
1、《史記》,司馬遷, 西漢
2、《呂著中國通史》,呂思勉(1884-1957),華東師大出版社
3、大紀元和正見網上的相關文章
春秋戰國
東周之諸侯爭霸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目錄
?春秋戰國
?第一部分: 春秋時&ldo;挾天子以令諸侯&rdo;下的諸侯間競爭
?第二部分: 戰國&ldo;統一霸業&rdo;下的七國爭戰
?東周之諸子百家爭鳴
?文化
?科技
春秋戰國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轉瞬間二百多年走過,曾經天下朝宗的西周最終還是亡於幽王的昏聵和殘暴。這再一次證明瞭敬天畏地的仁德之王才能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才能得到神的庇護,而倒行逆施的君王則只能是失道寡助。且讓我們繼續走進歷史的下一幕。
西周時,雖然分封了許多諸侯國,但周王仍保持著天下宗主的威權,並禁止諸侯國之間互相攻擊或兼併。平王東遷以後,王室走向衰微,失去了控制諸侯的力量。而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使一些被稱為蠻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響或民族融合的基礎上很快趕了上來。中原各諸侯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有的強大起來,有的衰落下去。於是,諸侯國互相兼併,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列國之間的競爭也從不甚激烈到十分激烈,依此後世史家又劃分為春秋和戰國時期。&ldo;春秋&rdo;緣於孔子所著史書《春秋》得名,&ldo;戰國&rdo;則大概是因為這一時期的戰事頻繁而得名,西漢劉向曾著書《戰國策》。不過,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盪,卻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與此同時,社會動盪的加劇,國與國的交往和競爭,人際交流的擴充套件,也使人們的道德水準開始下滑,自上古至西周時期人們所尊崇的 &ldo;德&rdo;讓位於了現實的權力慾望和利益,弱肉強食、強者為王的法則開始確立。孔子認為,此時&ldo;天下無道久矣&rdo;。而《史記?秦本紀》中有一段秦穆公與戎王派臣由余的對話也反映了中原各國出現紛爭的根源。秦穆公問由余:&ldo;中原各國藉助詩書禮樂和法律處理政務,還不時的出現禍亂,現在戎族沒有這些,用什麼來治理國家,豈不很困難嗎!&rdo;由余回答道:&ldo;這些正是中原各國發生禍亂的根源所在。上古聖人黃帝創造了禮樂法度,並親自帶頭貫徹執行,實現了小的太平。到了後代。君主一天比一天驕奢淫逸。依仗著法律制度的威嚴來要求和監督民眾,民眾感到疲憊了就怨恨君上,要求實行仁義。上下互相怨恨,篡奪屠殺,甚至滅絕家族,都是由於禮樂法度這些東西啊。而戎族卻不是這樣。在上位者懷著淳厚的仁德來對待下面的臣民,臣民滿懷忠信來侍奉君上,整個國家的政事就像一個人支配自己的身體一樣,無須瞭解什麼治理的方法,這才真正是聖人治理國家啊。&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