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史中黃帝的有關傳說提供了重要實證。
此外,現在的很多史學家認為,諸子百家各樹一幟、競相爭鳴的時代是中華文化、思想與智慧大發展的時代,然而被後世尊為大成至聖先師的孔子卻臨風長嘆,他對弟子言偃說:&ldo;大道之行的時代,以及夏商西周的賢王治世我沒有趕上,但是古書中有記載。大道之行的時代,天下為公,選拔賢明而有能力的人治理社會,人人誠實守信,和睦相處,不把財產視為私有,而把勞動視為美德,沒有陰謀和盜賊。可是現在大道已經沒落了,天下成了統治者的家天下,父死傳子,兄終弟及,人們僅僅照顧自己的親屬和子女,貨力為己、各私其私。&rdo;
可以說,三皇五帝時期經歷了人神共存的階段,華夏文明是是半神文化,是真正大道行於世的時代。根據史料,上古時期民風十分純樸,人們仰承甘露、俯吸醴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知樂生、不知惡死,過著一種完全順乎自然的生活。《黃帝內經》的《上古太真論》中說:&ldo;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rdo;當人完全順乎自然而生活的時候,就是處在一種雖然沒有修道,但是卻在道中的狀態。這也正是真正人類應有的生活狀態。
參考書目:
1《北美巡迴講法》, 李洪志
2、《在大紐約地區法會的講法和解法》,李洪志
3《史記》,司馬遷
4《山海經》
5《太平御覽》
6《尚書》
7大紀元和正見網站上的相關文章
&ldo;家天下&rdo;的肇始 夏朝
(公元前2033~公元前1562)
銅爵 帶流長145厘米、高135厘米,1984年河南省偃師二里頭出土。這件銅爵是現今發現的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青銅容器
五帝時期,天下的共主,譬如黃帝、帝嚳、顓頊、堯和舜,都是因為賢德而為各個部落所尊崇、所擁戴。而五帝對天下的治理也都是以德為上,較為鬆散。在挑選繼承人方面,五帝基本遵循&ldo;傳賢&rdo;的原則,在廣泛徵求大家意見的情況下,將帝位傳給符合這一條件之人,而並不一定將帝位傳給子嗣,除非子嗣符合這一要求,如黃帝和帝嚳就是父子相傳。在舜帝去世後,夏族的首領禹因為治水有功,並且為人賢德謙遜,而繼承了帝位。不過,禹死之後,儘管帝位傳給了別的賢人,但最後還是其子啟繼承了天子之位,從而真正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王位由&ldo;父子相傳&rdo;的先河,即古人所說的&ldo;家天下&rdo;的肇始。自此之後的歷代王朝,基本延續了這一繼承法則。啟繼位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夏朝。夏朝的建立,標誌著中國原始的、鬆散部族社會的基本結束,他的誕生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不過,從司馬遷開始,史學家們大多將夏代的開始從夏禹算起。自禹至履癸(桀),共十四世、十七王,前後經過了四百餘年。
此外,中國的別稱&ldo;華夏&rdo;,與夏族和夏王朝也有著一定的聯絡: &ldo;華夏&rdo;一詞最早見於《尚書?武盛》篇。&ldo;華&rdo;是指禮之盛,&ldo;夏&rdo;指國家很大。黃河流域是華夏文化的搖籃,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一直是古代文化的中心。因此,古人把中國稱為&ldo;華夏&rdo;,其中深藏著為燦爛文化而自豪的情感。古文獻中&ldo;夏&rdo;有三種主要含義:一是指華夏族人。如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稱:&ldo;夏,中國之人也。&rdo;古文獻中常以&ldo;諸夏&rdo;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