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光……
【7後事】
人間再無呂不韋。
世代如落葉,一代出生一代凋謝。呂不韋這一撒手人寰,自己固然得到了解脫,卻給他的家屬和舍人們留下一道難題。
如我們所知,呂不韋雖然已經遠離秦國的權力中心,也不再擔任相國一職,但他畢竟還是秦國的文信侯,食著河南洛陽十萬戶。無論是在名義上還是在實質上,他都仍然是秦國的臣子。按照慣例,他這種級別的人物一旦過世,必須停屍宅內,先向鹹陽報告,等待秦王對其治喪事宜作出具體批示,而不能私自做主,說埋就給埋了。
關於如何處置呂不韋的後事,呂不韋的家屬和舍人們起了分歧。家屬們主張先向鹹陽報告,再作理會。而舍人們則哀主人之冤死,怒嬴政之無情。他們擔心,說不定嬴政會以平民之禮,將呂不韋胡亂葬之。嬴政已經欺凌主人於生前,絕不能再讓他侮辱主人於地下。於是主張先以諸侯之禮將呂不韋下葬,等木已成舟,再奏請鹹陽批准。舍人們人多勢眾,家屬們哪裡爭執得過,只得依從。
於是,舍人賓客數千人竊共葬呂不韋於河南洛陽北邙山,與其妻合冢。因為呂不韋的妻子下葬在先,故其冢在民間仍被稱為呂母冢。
葬完呂不韋之後,數千舍人賓客一時都迷茫起來。比群龍無首更糟糕的是群首無龍。呂不韋之死對他們來說,無異於是天塌了,地崩了。太山壞乎!樑柱摧乎!哲人萎乎!他們的精神領袖去了。他們的主心骨去了。今後何去何從,他們全無主意。
遙想當年孔子下葬之後,其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去,則哭,各復盡哀,或復留。更有子貢者,廬於冢側,凡六年,然後去。於是有人提議效仿孔門弟子故事,為主人盡忠守靈。一言既出,響應紛紛。在這個時候,他們的確需要團結起來,彼此取暖,互相安慰,一起度過這段傷痛時期,使自己有勇氣繼續生存下去。
呂不韋的死訊很快傳到鹹陽,如何處置呂不韋的後事對嬴政來說也是一個考驗。呂不韋寧願以死相抗,也不肯入蜀,這份激烈倒是頗出乎嬴政的預料。他命令呂不韋全家遷入蜀地,只不過是要割斷他和諸侯及其舍人賓客之間的聯絡,以防止他謀反作難,而並無殺他的念頭。畢竟,呂不韋對他們父子都立有大功‐‐沒有呂不韋,他父親做不了秦王,他嬴政也就不會有今天。
呂不韋既然選擇了自殺,他作為秦王便必須作一個公開的宣告或表態,對呂不韋蓋棺論定,以安撫群臣,穩定民心。待嬴政再聽到呂不韋的舍人賓客們打算在呂不韋冢邊服喪三年,不由得大怒。呂不韋以死抗命已經是在挑戰他的權威,而舍人賓客們的此舉則更像是一種明目張膽的示威。他們要傳達給世人這樣的資訊:呂不韋是無辜的,是被嬴政給逼死的。呂不韋之死已經使得這些舍人賓客更為團結,如果再加上六國的慫恿煽動,難保不會鬧出什麼亂子。
嬴政的處理措施迅速乾脆,雷厲風行。首先,數千舍人,凡哭臨者,若是三晉之人,逐出令歸。若是秦人,六百石以上者,奪其官爵,遷移於房陵;五百石以下者,即使未曾哭臨,也遷移於房陵,其官爵則可以保留。其次,將呂不韋的家屬籍沒為徒隸,其子孫禁不得仕宦。最後,下詔曰:&ldo;自今以來,操國事不道如嫪毐、不韋者籍其門,視此!&rdo;
這道詔書給呂不韋最終定了性,同時也在向大臣們辯解:我這可不是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呂不韋落到這樣的田地,只能怪他自己操國事不道。
反觀趙姬,當她聽到呂不韋的死訊時,只是輕嘆了一聲,再無其他情緒。她老了,青春已經消逝,熱情已經耗盡。她單是尊貴著,寂寞著。她習慣於這樣的寂寞,她將死於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