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60] 胡適:《四十自述》(以下徑引書名),上海書店出版社影印1939年版,第100頁。
[61] 陳獨秀:《敬告青年》,《新青年》第1卷第1期,1915年9月,第1—6頁。
[62] 君衍:《法古》,原載《童子世界》第31期,1903年5月27日,《辛亥革命前十年時論選編》卷1(下),第532頁。
[63] 參見餘英時《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激進與保守》,收入其《錢穆與中國文化》,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第188—222頁(以下簡作《激進與保守》);王汎森:《古史辨運動的興起》。
[64] 餘英時:《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第17頁。
第三章 受學:率性與作聖的徘徊
1891年12月17日,胡適生於上海。但依舊例,他是安徽績溪人。小胡適出生不久,即因父親的職位調遷而跟隨遊走四方,到三歲多父親去世,即雖母親返家鄉績溪上莊生活。胡適一生,從他自己所說的「做人的訓練」到終生職業道路的選擇,都有父母的深遠影響。他後來的種種「開拓」與「落伍」「激進」與「保守」,多少都可從其少年經歷去觀察。
一 上莊:做人的訓練
胡家本以經商為生。到其祖父一代,才開始步入讀書人的行列。不過,開讀書風氣的胡適伯祖父星五公,「科場卻不甚得意」,大約是以塾師終老的。到胡適的父親胡傳仍需先學經商而後才正式定下來主要讀書。胡傳不負族望,進了學成為秀才。但他在科場,也只比他伯父略為「得意」一點,省試那一級,就始終未能透過。大道不通,在官場即只能走旁徑。胡傳審時度勢,看出邊防需人,於是注意邊疆地理學說,更親往東北實地考察,以後在官場的發展,也基本在邊防一路。靠著個人奮鬥,後來居然做官至知州。[1]
舊制對商家子弟參加科舉考試,是有很多限制的。胡傳掙來的這個士大夫身份認同,確實來之不易,故他本人和胡家對此看得極重。這對於胡適一生的發展道路,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胡傳去世前兩個月,給胡母和胡適都留下了遺囑,強調必須讓胡適讀書。胡母貫徹胡傳的遺願,一直出比一般兒童高數倍的學費要家鄉的教書先生給小胡適講書。一字一句的意思,都要講出來。這是胡傳的獨特教書方式。他自己先已教過胡適認字,那時一開始就堅持講解每字的意思給兒子聽。胡適後來回憶說:「我一生最得力的是講書。父親母親為我講方字,兩位先生為我講書。」他以為,讀而不講,等於白讀。[2]
但胡傳的意思,遠不止是要胡適比別人更能讀懂書。胡適自己說,他父親遺囑中讓他讀書的幾句話「在我的一生很有重大的影響」。他的意思,是說如果沒有父親的遺囑,掌財權的二哥未必會在家境十分困難時出錢讓他到上海讀書。實際上意義決不止此。胡家子弟,本來是經商也讀書的。但胡傳的遺願,以及胡母肯付出比一般兒童高數倍的學費而努力為胡適所塑造的,是一個與其父親類似,而與一般鄉人不同的讀書人身份認同(identity)。也就是要步胡傳的後塵念書出頭成為士大夫。胡適成年後還記得,母親所以常常叮囑他每天要拜孔夫子,就是「盼望我讀書成名」。[3]
關於胡適應該成為一個讀書人而不是商人這一點,在胡適到上海讀書之前,胡家大約已有一個基本的默契。管家的胡適二哥胡覺(紹之)基本上是支援的。在胡適的私塾老師自覺無力教他之後,胡母曾提出過胡適讀書的問題。當時二哥三哥均未立即表示贊同。但當胡適真的輟學而出門跟舅舅學生意時,二哥大概覺察出這中間有著某種暗示(胡適真要學生意完全可以跟胡家人學,胡母這樣做意味著孤兒只能靠寡母的孃家,這樣的事對有地位的胡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