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0] 《四十自述》,第36頁。
[11] 這一點承翟志成先生提示,謹此致謝!
[12] 胡適在留學時的日記(1916年7月29日)中曾指出「知其不可而為之」和「不知老之將至」是真孔子的精神。而胡一生所為也正符合這兩條準則。
[13] 唐先生語見《口述自傳》,第22頁注14。
[14] 參見《口述自傳》,第11—18頁;《胡覺致胡適》(1911年夏),《安徽史學》1989年第1期,第78頁。
[15] 胡適與任鴻雋1916年7月往來信函,均收在1916年7月30日胡適日記。
[16] 這裡所謂的大傳統小傳統,是套用西人對上層文化和下層文化的分法。如果從追隨者的眾寡看,下層文化這個傳統當然要「大」得多。從這個角度看,過去儒佛道之爭的勝負還要重新研討;而中國文化的寬容一面也在此凸顯。這個問題太大,不能在這裡討論了。
[17] 《四十自述》,第68、73—78頁。
[18] 《胡適文存》卷四,第238頁;《四十自述》,第32—33頁;胡適日記,1923年4月9日;《談話錄》,第55頁。
[19] 參見高大鵬《孤兒胡適與文藝復興》,《中央日報·海外副刊》1991年5月6、7日。
[20] 《四十自述》,第63—64頁。
[21] 《四十自述》,第39頁。
[22] 《四十自述》,第575—578頁。
[23] 李敖:《胡適評傳》,第391頁。
[24] 唐德剛:《胡適雜憶》,第45頁。
[25] 胡適日記,1922年5月27日。
[26] 《四十自述》,第86頁。
[27] 陽貨想見孔子,送禮到孔家。孔子對陽貨的所作所為,很不欣賞,但家中收了陽貨的禮物,不回拜又失禮;於是打聽到陽貨不在家時去回拜,希望做到既不失禮,又不見人。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