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頁 (第1/2頁)
吳強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也有人認為,吳三桂降清是他審時度勢、深思熟慮後所做的決定,並非一時衝動之舉。自從李自成的大順軍佔領北京、明崇禎帝自縊而亡後,擺在他面前的有三股力量:一,大順政權;二,滿清力量;三,南明朝廷。吳三桂為求自保,必須選擇其一。李自成的大順軍人數雖眾,但在京城胡作非為甚至騷擾百姓,許多將士對明廷降臣進行拷掠追贓,吳三桂的老父便深受其害。由此可見,大順政權不懂得與明朝的官僚合作以穩定社會秩序的重要性,發展勢態不容樂觀,選擇投靠大順政權不是明智之舉。南明小朝廷已是喪家之犬,大勢已去,重振朱明王朝的雄風萬無可能,選擇它也是窮途末路。而當時的滿清勢力卻處於上升有序狀態,勢力頗強。吳三桂考慮再三,最終決定投降滿清。
社
會
文
化
八股取士八股文定型之謎
&ldo;頭白空摩八股文,何能私塾接青雲?夏侯著有藏書令,要使山中擴見聞。&rdo;古人讀書,大凡為求得一朝能上&ldo;青雲&rdo;,為此不惜耗盡華年,去研摩那八股文。關於八股文,人們都知道那是明清讀書人求功名的一種應試文體,特別是毛澤東《反對黨八股》一文的發表,使國人對此更是耳熟能詳。但對於八股文到底是什麼樣的東西,又為什麼會產生在明朝,卻仍知之甚少。事實上,唐宋間,科舉取士中已經規定了作文應試文體的基本格式,但為什麼八股文獨獨出現在明朝呢?這還得從八股文的產生淵源與歷史背景說起。
人們通常只知道八股文是明朝的東西,實際上早在唐宋即已有其雛形。唐朝科舉考試所採用的&ldo;帖經&rdo;、&ldo;墨義&rdo;實際上就是明朝八股文的萌芽形態。唐朝科舉考試以&ldo;帖經&rdo;取士,所謂&ldo;帖經&rdo;,是拿所誦之經書,掩其兩端,中間只開一行,裁紙為帖。唐朝先採用口試方式,令應試舉子回答經義,後來改用筆述回答經義,這就叫做&ldo;墨義&rdo;。宋初沿用此制,到了南宋,程朱理學興起,為了減輕應試舉子的負擔,於是廢考經義,考試範圍限制在朱熹集註的《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合稱)之內,試題亦取自《四書》中的文句,所以後來的八股文又被稱為&ldo;四書文&rdo;。到了元朝仁宗延祐年間,明確規定了科舉考試法,有個叫王充耘的寫了《書義矜式》一書,提出&ldo;八比&rdo;(即八股)的寫作方法,於是舉子考試都以八比體式作文應試。
八股文在歷史上早就有了萌芽,那為什麼到明朝才最終定型呢?又是誰首倡這種考試文體的呢?對這些問題,目前尚無定論,學界亦眾說紛紜。
有人認為,這是明朝初年統治者網羅人才的一種手段。明初,戰事方了,百廢待興,各級政府的管理和地方的治理,都迫切需要大量知識人才。因此,朱元璋格外重視對人才的網羅,但作為一個出身寒微的帝王,朱元璋又希望能對臣子擁有足夠的駕馭和約束能力。所以在選拔官員的科舉考試中,他採取固定統一格律,行文以《四書》、《五經》為題,不允許考生有自己的思想,答題也只是代古人立言,試圖透過推行這種考試方法,將天下知識分子的思想集於一統,從而讓自己的江山能夠永固。因此八股文在明初方始出現,它是由朱元璋首創的。
有人則持不同看法。因為科舉最後一道關是殿試,而殿試內容又極其博大龐雜,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策問,包括問聖學、問天時、問刑賞、問聖賢、問天地鬼神、問人臣言行、問文學之士、問佛仙等。這些極具知識含量的問題,出身寒微、缺乏教育的朱元璋能否提出,顯然是一個問題。所以持反對&ldo;朱元璋首創說&rdo;的人認為,明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