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山洞的變化 (第2/3頁)
牧塵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忙忙碌碌中,火塘也在一天天發生巨大的變化。
以前圍滿一圈的大大小小燻的烏漆嘛黑的石頭石板被一道半米高的整齊石牆代替。
而火塘也從一個直徑兩米多,並不規則的凌亂圓形變成了一個長三米寬兩米的四四方方的長方形。
靠洞壁一側,和火塘連在一起的是一排四口火灶。
為了更加充分利用火塘,他在改造的同時不斷改進設計方案,專門在火塘四周預留了一些用來固定木頭的位置,將來打算在火塘上方安裝一個木架,既可以用來燻肉烤肉,還可以用來裝吊鉤,掛上陶鍋煮食物。
吊鍋這種古老的炊具,是老百姓的智慧結晶。
因為只要火塘有火,吊鍋的食物就能持續不斷加熱。
上午把雞殺好,放進吊鍋裡面慢慢燉,到晚上就能燉的軟爛濃香。
雖然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改善,廣大農村的生活習慣也在發生巨大的改變,爐具灶具也在快速更新換代,但在雲貴川渝一帶,很多山區農村依舊是保留著傳統的生活習慣。
他們冬天會把臘肉掛在火塘上燻烤。
他們會用吊鍋煮飯燉菜。
眼下一群原始人也是如此燻肉,不過沒有吊鍋而已。
徐晨的發明,對他們來說不會產生認知上的衝擊,最多進了一小步而已。
在整改火塘和搭建火灶的同時,徐晨還抽空下山幾趟,指導窯工開始燒製第二批陶器。
第二批陶器數量不多,只有二十來件,但都是大型器皿。
為了不浪費窯火,他還往裡面裝了不少石灰石,另外還燒製了一批陶磚。
如此以來,這口火窯便明顯不夠用了。
因此他不得不讓幾個窯工抽空在旁邊再挖一口更大的窯出來。
徐晨在忙碌的同時,葉也每天不停的紡線。
這種原始的手工紡錘效率極其低下。
雖然第一次收穫的麻並不多,但要想紡完也不是一兩天的事,因此她只能轉職成為一個略微幽怨的紡織娘,每天一個人孤獨的坐在石頭上不斷的紡線,然後嘟著嘴看著徐晨和古、舉兩人熱熱鬧鬧的忙碌和說笑。
本來,砌牆她也可以幫忙。
但徐晨告訴她,紡線比砌牆更重要。
雖然她有些哀怨,但她還是很滿足徐晨的安排,完成這件所有族人都不能參與的工作。
山下河邊的水坑裡面,已經泡滿了男人們採集回來的樹皮。
雖然看起來樹皮已經足夠多,但徐晨仍舊還不滿足,要求採集的越多越好。
因此水坑邊也慢慢堆起來好大幾堆。
族人慢慢都知道採集這種樹皮泡爛之後是用來紡一種叫做線的細繩,但卻並不知道他要弄這麼多細線幹啥。
不過隨著徐晨在部落的威信越來越高,他的話沒有人去質疑,而是非常認真的去執行完成。
現在部落的人有什麼事都是第一時間來問他,而不是去向母巴徵求意見。
當然,母巴也沒意見。
因為徐晨很多時候的安排比她還要周到,分工更加合適。
山腳下每天窯火滾滾,第二窯陶器已經燒了五六天,而山上徐晨對於火塘灶臺的改造也已經完成,只剩下鋪磚和外觀處理了。
不過他的工作並沒有結束,而是又開始在山洞裡面砌糧倉。
眼下采集的大量乾果、燕麥、野果、根莖等越冬食物就隨意堆在山洞裡面,四周只是簡單用石頭圍了一圈,裡面墊了一些曬乾的寬大樹葉。
這樣儲存糧食太過簡陋,壁虎蜈蚣螞蟻蜘蛛整天爬來爬去,另外老鼠也不少,甚至偶爾還有能發現蛇的蛻皮。
能儲存多久暫停別論,首先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