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暢通三焦,心包與三焦互為表裡嘛。
大黃這味藥就簡單了,此藥味苦氣又雄烈,走竄之力極強,放在此方中,既可以解腹滿,也可以清腑中之熱,通達上下。
茵陳行肝之生髮之氣,利膽退黃;梔子洩三焦之熱,通達三焦;大黃清腑中之淤,通達上下。
苦味是焦苦之味,即是火味,所以皆能去溼,所以說茵陳、梔子、大黃這三味藥合起來就是行肝之生髮之氣、暢達三焦,清腑通達上下,去溼去熱退黃的方劑。
好了,茵陳蒿湯就寫到這裡,現在寫梔子柏皮湯,梔子柏皮湯和茵陳篙湯在臨床運用中最大的區別就是有無腹滿、小便是否利。在發黃的基礎上,有腹滿兼小便不利的情況,用茵陳蒿湯,無腹滿小便利、小便黃赤的情況,就用梔子柏皮湯。
梔子柏皮湯的組成也是三味,分別是梔子、炙甘草、黃柏,梔子清上焦(亦可寫為三焦)之熱,黃柏清下焦之熱,炙甘草入中焦,通達上下二焦,此方中用炙甘草也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因為茵陳蒿湯中沒有護中的藥,屬於是峻藥,久服可損傷中氣,但在梔子柏皮湯中,加了護中的炙甘草,藥性就沒有茵陳蒿湯峻烈。
仲景先師在茵陳蒿湯後面附上梔子柏皮湯和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拋開這三個處方的側重點不同之外還有深意的,因為針對“發黃證”在用藥時,藥不能間斷,第一付藥開始,就得一直服用到黃退為止,但茵陳蒿湯屬於峻劑,久服會損傷中氣,所以當茵陳蒿湯服用到病人腹滿解除、小便當利後,就要及時更換處方成有護中補中之藥的梔子柏皮湯。
假使病人身體發黃未退,出現了“感冒”的情況,不管是服用茵陳蒿湯還是梔子柏皮湯,一律改為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等“感冒”症狀消退後,可根據病人的症狀再次改用茵陳蒿湯或者梔子柏皮湯。
既然寫到發黃證了,我再囉嗦幾句,關於發黃證,陳嘉謨(明)在他的著作《本草蒙荃》中寫的非常好,他是這樣寫的,“……發黃證分陽熱、陰寒,陽黃熱多,有溼有燥,溼黃加梔子大黃湯(參考茵陳蒿湯),燥黃加梔子橘皮湯(參考茵陳橘皮湯),如苗澇則溼黃,苗旱則燥黃,溼則洩之,燥則潤之意也。陰黃寒多,只有一證,需加附子(參考茵陳附子湯)”。
發黃證按陰陽分,可分為陽黃和陰黃,再細分就是溼黃、燥黃和陰黃,這裡的陽黃按照六經分類可以入到陽明證中,陰黃要入到少陰證或者厥陰證中。
至於陰黃的治療,我在後文書中再寫,看到這裡,估計有些讀者已經隱隱有頭緒了,總結起來還就是那句話“寒證用熱藥,熱證用寒藥,寒熱錯雜寒熱(藥)並用”,這裡最後的“寒熱錯雜寒熱並用”這句話暫時先不做深的講解,先明寒熱,再辨“雜亂”嘛,等我這本書寫完厥陰證後,再講這句話時,大部分讀者估計一點就懂了,所以說陰陽學說是中醫學中的重中之重,提手不明陰陽,出口動手皆是錯。
中醫“形體醫學”看似典籍浩如煙海,但抓住主幹後就簡單多了,我窮盡精力寫這本書,最終的目的是再次回味一下我的前半生的基礎上,能讓部分中醫愛好者透過看我這本書,懂得什麼是中醫,能抓住祖國醫學的主幹,那我也算微微報答了我師父半生的諄諄教導,百年之後我也有一絲絲臉面能見我的師父。
好了,陽明溼熱發黃證寫到這暫時告一段落,通篇閱讀了一下,總覺得還是寫的不太詳細,頗有種肚裡有萬千知識,就是倒不出的感覺,如果需要補充的,我在下文中再寫。我們故事繼續。
從花卉市場出來後,我和李文惠蘭回到了縣上,我本想去找一下馬叔,但我的身體依舊在發高燒,同時我後背感覺越來越木,如果此時有人用針扎一下我的後背,我估計都感覺不到疼。
回到師父家,趙寧正坐在院子蘋果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