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第1/2頁)
海風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滑稽的是,當良策被拒時,一些愚腐無用、不著邊際的總體改革建議卻屢受表揚。如大學士蔣德暻根據《明會典》,&ldo;要求朝廷恢復明太祖時會集眾臣舉行射禮的做法。他認為倘能如此,則尚武之風可興,衛所之制也可復振。皇上稱讚說這真是個好主意&rdo;;(《洪業》,第75頁)又有一位大臣提出:緩和明軍與農民之間緊張關係的關鍵是要告訴士兵不要壓迫百姓,崇禎也認為是良策,可軍需從何而來卻無下文;直到戶部尚書倪元璐在離崇禎上吊僅35天時仍主張道德是頭等重要之事時,裝糊塗的皇上再也撐不住了,質問道:&ldo;倘若道德果真如此重要,在拖欠前線軍餉之時,將如何以之解救國難呢?&rdo;(《洪業》,第455‐456頁)
就在這樣無用的奏章滿天飛時,清軍關,李自成也兵臨城下,京防三大營皆盡老弱病殘,大難將至!1644年初,翰林學士李明睿終於在崇禎的一次私下召見中大膽提出了&ldo;南遷&rdo;建議,按其最初想法,皇上&ldo;取道山東,裝作到文王與孔子廟朝聖。一旦到了曲阜,御駕便可快馬加鞭南下,20天即可趕到比較安全的淮安地界。&rdo;(《洪業》,第77頁)&ldo;南遷&rdo;固然好,但李明睿實在書生氣十足,在他看來只要皇上出動,必然群情振奮,國之龍虎將起而響應,天下也就在股掌之間了。可當崇禎問起具體安排時,李的計劃便漏洞百出,大隊人馬出行無錢無兵,山東一帶又兵匪縱橫,道路破壞嚴重,國家驛站體系也荒廢多年,怎麼走得了呢?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ldo;南遷&rdo;不可避免地觸發了朝中南北官員之爭。北方官員明白如若遷至南京,放棄中原,就斷了自家根基,故而主張堅守京城,而南方官員則大半主張立即南下,雙方引經據典,計劃一改再改。本來皇帝南遷,太子留守,後來竟倒了過來!崇禎知道留下必要&ldo;死社稷&rdo;,公開廷議時顯得十分不快,忍不住道:&ldo;言遷者欲使朕抱頭鼠竄耶?&rdo;。(《洪業》,第80頁)幾位大臣急忙轉舵,遷都之策被推上道德法庭,不但犯棄土之罪,還有陰謀擁立太子之嫌,嚇得主張南遷的官員個個噤若寒蟬。結果,南遷計劃的流產致使滿清統治者比較完整地接管了明朝中央政府,也使南方抵抗力量的權力來源曖昧不清,諸王並起,互相削弱。
被空洞道理困在京城裡的君臣只能眼睜睜看著李自成開到西直門下,誰知這時居然出現了&ldo;奇蹟&rdo;!1644年4月23日(也就是君臣對泣一場後)李自成派來的談判代表提出罷兵條件:&ldo;明朝封李自成為王,賜銀100萬兩,承認陝西和山西為其封國;李自成則負責平定國內其他起義軍,並為明朝抗擊滿清,保衛遼東。&rdo;這位闖到皇帝老子家門口的&ldo;闖王&rdo;竟沒做好取而代之的準備!
面對如此有誘惑力的條件,崇禎首先想到:若他一人接受這些條件,未來史家將認定他為&ldo;偏安之君&rdo;。於是皇帝看看身邊的魏藻德,這位首輔大人同樣想到了未來的史家,他沉默不語,拒絕為此決定分擔責任。皇上氣得發抖,未作任何決定便打發走談判代表,然後&ldo;當著魏藻德的面猛擊龍椅,並將其一把推倒。魏藻德慌忙退出,談判之事遂再未提起。&rdo;(《洪業》,第83頁)次日,闖王率大軍進城,大明的皇都陷落了,而失魂落魄的崇禎只得一個人爬上煤山,找了棵歪脖樹龍馭上賓於天去了。
尼采曾講過:一個民族&ldo;當腐敗登峰造極並且爆發五花八門的暴君爭鬥時,必然會有凱撒式的暴君出來收拾殘局,結束一場為爭奪專制統治權而鬥得精疲力竭的角逐&rdo;。([德]尼采:《快樂的知識》黃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