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第1/2頁)
[美]丹尼爾·J·布林斯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人們原來設想新發明的縫紉機會減輕繁重的勞動。一八六○年《高迪婦女讀物》曾經欣喜萬分地指出:&rdo;過去慈善機構未能做到的,過去宗教、詩人、演說家和理論家想做而沒有做到的……現在都由‐‐縫紉機做到了。&rdo;然而,並沒有什麼證據證明縫紉機使女縫工的生活輕鬆了許多,或使家庭婦女實際上花在縫紉上的時間減少了。一八六七年,詹姆斯&iddot;帕頓在《大西洋月刊》上寫道:&ldo;試問有哪一位婦女能夠說,縫紉機的出現使她在時間和精力上的負擔比過去輕了?……一旦可愛的婦女發現她縫十個針腳只需過去縫一個針腳的時間,她就會發狂似地在每一件衣服上比過去多縫十倍的針腳。&rdo;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衣服款式發生了變化。正如木雕機器的改進使人們生產出更為華美的傢俱一樣,這時,縫紉機也生產出精緻的打褶的罩裙,而這亦是顯示縫紉花樣、精細加工的機會。同時,縫紉機許多配件的作用也發揮出來,諸如:翻邊裝置、平縫裝置、滾邊裝置、縫褶裝置、打襉裝置、抽褶裝置、蓬鬆裝置、鑲邊裝置、縮縫裝置、抽絲透花刺繡裝置,甚至還有擅長&ldo;模仿肯辛頓手工縫紉的漂亮的機器刺繡&rdo;部件。
縫紉機帶來的變化不僅是跟審美觀或者人之常情有關。在美國,縫紉機更有助於改變衣著的社會含意:從來沒有象現在那樣有這麼多人能夠穿著他們合意的衣服,並且穿得象生活最優裕的男男女女一樣。帕頓指出:&ldo;終日勞碌的勞動者可以穿得同百萬富翁一樣好,做工的姑娘也可以毫無顧忌地滿足自己愛好打扮的婦女本性,他們之所以能這樣做原因之一應歸功於縫紉機。&rdo;
十九世紀後半葉,美國經歷了一場衣著革命,其意義恐怕要比自現代紡織技術誕生以來的任何其它各次革命意義要深遠。亞歷山大&iddot;漢密爾頓在他一七九一年寫的《關於製造業的報告》中說,五分之四的美國人所穿的衣服都是自己家裡做的;只有富人才能清得起裁縫。最初,裁縫是在農村各地流動,由顧客提供衣料他們做,後來,他們終於在城市裡安頓了下來。成衣工業是十九世紀初葉才開始發展起來的。最初只有最便宜的衣服才能在商店裡買到。例如,麻薩諸塞州新貝德福德商店裡賣的是海員穿的衣服,因為海員遠航回來需要馬上買衣服,或者是急著準備再出海航行。海員把這些從商店裡買來的衣服放在他們的貯物箱裡面,這種衣服一般稱為&ldo;水手衫褲&rdo;(&ldo;slop chests&rdo;,這個詞是借用挪威語裡的一個字,係指水手穿的寬大的罩衫或肥大的馬褲)。海員把買來的衣服稱為&ldo;水手服&rdo;,而賣這種衣服的商店則叫&ldo;水手服店&rdo;。&ldo;水手服&rdo;後來成為成衣的同義飼。南方的黑奴也需要廉價的成衣;此外,西部新興城鎮也需要成衣,因為新來的礦工沒有家卷,無人替他們做衣服。
十八世紀,在歐洲各地都有一些更新下來供銷售的舊衣服倉庫。然而進入十九世紀很久後,幾乎唯一供銷售的成衣也只有舊衣服。在成衣工業大規模興起之前,在用機器製造紡織品使其價格降低之前,富人定做的衣服穿舊了就賣給窮人穿,這是窮人成衣的主要來源。英國經濟學家納索&iddot;西尼爾在一八三六年寫道:&ldo;在英國,窮人穿的衣服大部分是比他們地位高的人穿過的。&rdo;西尼爾並根據這一事實來提出一整套消費理論。
在當時,買賣舊衣服都不是什麼丟人的事;就是在今天,窮國的鄉村集市和城市的廉價商店裡,舊衣服仍是一項主要買賣。在南北戰爭前的美國也是如此,舊衣服買賣乃是商業中的一項大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