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 (第1/2頁)
[美]丹尼爾·J·布林斯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ldo;超級市場&rdo;(superarket)是美國創業者用來稱呼一種新型商店的名字,這種商店在本世紀三十年代才較為普遍地建立起來。超級市場把&ldo;自取&rdo;方式、現金交易、貨物種類廣泛(至少包括食品、雜貨、肉類、農產品和乳製品,和高銷售額等幾種特點結合了起來。大約在一九五○年,超級市場在生意上的概念是指年銷售額在五十萬美元以上的商店。似乎是為了表明美國語言有很大的靈活性,以及美國人不大迥避誇張的字眼,那些銷售額較小的超級市場現在則稱為&ldo;超級小型自動售貨店&rdo;(superette)。
最早試用超級市場這種售貨體制的不是大的聯號公司,而是一些獨立的經營者,因為他們改變經營方式比較方便。大約在一九三七年,大西洋和太平洋公司開始把其小型&ldo;經濟&rdo;商店(每店一人。只有最起碼的固定裝置和裝置)逐步改變為超級市場,而超級市場巨大的營業額更是它們革新創造的又一個機會。例如,一九四○年,它們試用玻璃紙包裝鮮肉,從而開創了食品銷售的又一新時代。大西洋和太平洋公司分別在各地把它們的三、四家小商店合併為一家超級市場。一九三○年時,該公司有一萬六千家左右的小商店,到五十年代初,這些商店已合併為四千家左右的超級市場。其它大的食品聯號公司也朝著同一方向發展,超級市場同雜貨店一樣,其發展遠遠超越了原先的營業範圍,而隨著新的商品推銷技術的發展,這兩種消費共同體已互相重迭交錯。那些供消費者購買食品雜貨、五金用品、家用吸塵器和梳洗用品的各種商店之間的相似之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消費者所信得過的乃是他們素未謀面的商人的承諾、是他們所熟悉的包裝式樣,以及他們所信任的遍佈全國的商標,而不是實際賣東西給他們的人,這是同過去不一樣的。
十三 農民如何加入消費共同體
十九世紀後期,美國龐大的鐵路網加上其它因素,把邊遠地區的農民及其家庭拉進了新的消費共同體。造成這一情況的是一種新的美國體制‐‐郵購商店。&ldo;郵購&rdo;(ail order)一詞是美國創用語,適用於零售商和商品目錄,從二十世紀初開始得到普遍運用。南北戰爭結束時,根本不存在什麼蒙哥馬利一沃德百貨公司或西爾斯百貨公司的消費共同體,而僅僅五十年之後這些公司的顧客就劇增到好幾百萬人。到二十世紀中期,西爾斯一羅伯克公司一躍而為全國最大的日用商品銷售商店。這是一場從一般店鋪(那裡常有六、七個當地空談家聚集在一起高談闊論)發展到郵購公司的運動。郵購公司上百萬的顧客分散在全國各地,他們帶著渴望的心情翻閱著五、六百頁生動的廣告,或等待郵包的到來;這幾百萬顧客相互間從來也不見面,但是出於某種原因,他們又是互相倚賴的。這生動他說明瞭美國如何從移民和創業昔聚居一處並相互直呼其名的社會,發展成為消費共同體遍佈各地、素不相識的人購買同牌商品的國家。
美國的農民特別需要某種共同體,因為美國生活中的某些具體情況使他們不能同鄰居住得很近。一八六二年的《宅地法案》規定佔地定居者要住上五年才能完全獲得產權。因此,美國農村生活具有同歐洲農村很不相同的特點,歐洲的農民大家住在一個村莊裡,每天出外到各自的地裡去耕作;而在美國,即使每個佔有宅地的居民只有不到四分之一分割槽(一百六十英畝)的土地,而且實際上週圍的土地也已為人所佔,但是測量供出售的公地卻沿用嚴格的長方形地塊制,所以各農戶之間的距離起碼有半英里。實際上,定居者佔地一般都多於一百六十英畝,還有些地段留作建學校之用,並且有大量空地被東部的投機者遺棄,這些都是造成美國農村鄰裡之間隔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