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第1/2頁)
[美]丹尼爾·J·布林斯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由於懼怕過度放牧,會使草場荒蕪,同時,又不相信那許許多多沒有登記自家烙印的小牧場主會尊重他人的烙印,於是,已經站住腳的牧場主們便自動組織起來。他們的協會當然旨在保護帶有各自烙印的牛群,但也是為了維護大牧場主對開放性牧區(公地)中某些土地的控制權,雖然他們對這些土地並沒有任何法定權利,但卻聲稱自己擁有所有權。到一八八五年夏季,牛價開始下跌。圍築柵欄的費用也增加了,協會的會費又重,而那些只顧眼前利益的外國投資家仍在蜂擁而來,使得牧區不勝其擾。除此之外,還有步步進逼的牧羊業者,他們的羊群啃光了青草;再加上寸土必爭的農場主,他們要驅逐放牧的牛群才能維持生計。
兩個多災多難的冬天,把牧牛業者的厄運推到了頂點。一八八五至八六年的嚴寒已經預示了不祥,而一八八六至八七年更出現前所未見的暴風雪,帶來了一場浩劫。放牧區被歷來最厚的雪層覆蓋著,狂風呼嘯,餓得奄奄侍斃的牛群擁擠在柵欄邊,跌跌撞撞地陷入顛狂狀態。就在此時,國會透過了一項法令,授權總統清理非法圈佔的公地;於是,格羅弗&iddot;克利夫蘭總統的一紙公告便使本已難挨的局面越發糟糕了。總統命令把所有牛群撤離印第安人保留地,為此,他派出了菲利普&iddot;亨利&iddot;謝裡登將軍率領聯邦部隊去監督撤離工作。政府官員還拆除了夏延到阿拉珀霍一帶公地上的私人柵欄:這樣,在又、一個嚴冬來臨之初,已經擁擠不堪的牧區裡又增加了二十多萬頭牛。而在與東部的良種馴化牛雜交之後,&ldo;改良&rdo;了的德克薩斯長角牛長了肉,但卻失去了純種長角牛吃苦耐勞、擅於自我存活的習性。於是,大雪頓使放牧區變成了屠宰場。轉年春天,放牧區內但見牛屍遍地。為了幫助牲畜度過難關,人們剝下了樹皮當飼料,在此後的許多年裡柳樹的枯枝敗葉仍能使人回憶起那一年冬天的拼死掙扎。
懷俄明的牧場主們,儘管閱歷豐富,但面對牛價的下跌,加上在這塊他們以為可以獨攬的上地上新移民日益加厲的敵意,一時不知所措,簡直不知道到哪裡去求告。他們的主要依靠是懷俄明牧主協會。這是美國社會團體先於政府成立的又一個典型例子。該牧主協會成立於一八七三年,當時,只有十名成員,總共擁有大約兩千頭牛。但不過十餘年的時間,這個協會就擴充套件到了鄰近的科羅拉多州和內布拉斯加州以及蒙大拿準州和達科他準州,共有四百多個成員,擁有兩百萬頭牛。在面積將近整個西歐那樣大的美國西部遼闊土地上,由於不存在有效的政府管理機構,這個協會便制訂和實施它自己的法律‐‐關於烙印、趕言大會和牛群驅運的種種條例。遇到無主的小牛,便打上這個協會的烙印,然後拍賣掉,得款則用於資助協會的開銷。每年二月十五日到春季趕言大會之間那段時間,則禁止給任何流散荒原的牛隻烙印。這個協會在大的集市和鐵路樞紐部駐有監督員,以尋查被人偷走的帶有協會會員註冊烙印的牛。這些牛隻一經查獲,便物歸原主;如果距離大遠,他們便把牛賣掉,再把收入如數奉還失主。這個協會的法規因此也就成為這個牧區的法規。
在英國,習慣法的基本特點在於土地與所有其它東西之間的區分,也即&ldo;不動產&rdo;(土地和附屬於土地或具有土地特徵的其它形式的財產)與&ldo;動產&rdo;(個人財物)之間的區分,對於英國這個歷史悠長、居民擁擠、社會穩定的國家來說,這一區分看來是合適的;因為在那裡,問題的關鍵在於土地所有權,而土地所有權又早已精確地規定下來,相沿至今。在英國習慣法產生的年代,中世紀封建主義既是一種治理制度,也是一種土地所有權制度。擁有一塊土地,就意味著擁有一份治理權。但美國遼闊西部的大部分土地實際上並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