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徐敬業起義之所以迅速敗亡,除了他在兵力部署、戰略方向上犯了諸多錯誤之外,最大的問題還是名不正言不順。若講匡復、廢武氏專政而恢復李唐正統,最恰當的首倡者應該是一位或幾位親王。若以勛臣身份造反都很勉強,更何論勛臣的孫子‐‐號召力差得遠了。
沒有各地豪傑蟻附,沒有百姓簟食壺漿,那還不是如同草寇?
再有就是此時大唐的局勢,僅僅是上層的政治空氣有些緊張,老百姓卻是已經安居樂業60年了,沒有充足理由去跟著造反。所以這是一場沒有民意基礎的作亂,影響出不了揚、楚兩州。
儘管有計程車族人士或地方豪族對武氏強烈不滿,但這種矛盾頗類似&ldo;黨爭&rdo;,不需要暴力解決。很多朝中大臣,你讓他參加反武氏的政變都可以,但讓他加入造反隊伍,他就會趕緊打住。
所以說,徐敬業的孤立,還在於&ldo;革命&rdo;的條件不成熟。近代曾有偉人很精闢地總結過革命的必要條件,那就是:下層百姓再也不能以原來的方式生活下去了,上層人士也不能用原來的方法統治下去了,革命才可能到來。這意思是說,或是上層搜颳得太厲害了,或是統治方法太落後於當世了,百姓活得憋屈、甚至活都活不成了,才有可能揭竿而起。
我們華夏民族的主體漢民族,是個在上古時代沒出過長篇史詩的民族。像這樣的民族,一般都是世俗民族,老百姓所崇尚的無非是求財和升官。就連遊手好閒或淡泊名利者,都要被眾人目為異類。至於想當英雄、想轟轟烈烈幹一場以搏青史留名的人,那就更是萬不及一。
因此,徐敬亞雖是一時豪雄,想到了就敢出手一搏,但無奈潮流不跟他走,只能落得海陵道上荷戈獨彷徨。
反觀武則天,則是比對手不知高出多少個級別。在這次平叛行動中,她沉著冷靜,把一切做得有板有眼。比如:不惜以多出徵高麗一倍的兵力去對付內亂,藉機除去朝中掣肘的權臣,只抓首惡分子其餘湊熱鬧的不問,等等,都表現出了高超的政治藝術。
塵埃落定後,事實發展跟她所設想的一樣:海內既平,她本人的聲威也就如日中天了!
謝謝青山豢鹿朋友提醒!我現在把這一細節補充如下:
徐敬業終於露了一手,得意洋洋。
官軍的果毅成三郎被擒,送到了江都。義軍統帥唐之奇為激勵士氣,指著他對部眾說:&ldo;此李孝逸也!&rdo;隨後下令斬之。
哪知道這成三郎是個不怕死的硬漢,臨刑仍大呼:&ldo;我果毅成三郎,非李將軍也。官軍今大至矣,爾曹破在朝夕。我死,妻子受榮;爾死,家口配沒,終不及我!&rdo;
其凜然正氣,威懾敵膽,最終不屈而死!
這位忠勇的成三郎,是幽州漁陽(今北京密雲)人。光宅年,任&ldo;左豹韜衛長上果毅&rdo;。 這個所謂的&ldo;左豹韜衛&rdo;,就是守衛皇城的十二衛之一,是中央警衛部隊。在唐代原來叫&ldo;左右威衛&rdo;, 武則天在光宅元年改叫&ldo;左右豹韜衛&rdo;(見《新唐書百官志四上》)。
而成三郎的官職&ldo;長上&rdo;,是&ldo;衛&rdo;裡的低階武官,一個衛裡就有25名。&ldo;果毅&rdo;是級別,全稱為果毅都尉,相當於大唐幾百個外軍折衝府的副職,類似於現代的副團級。
這個普通軍官,卻有如此之高的覺悟,實在令人慨嘆。相反的,征伐軍的主將,倒顯得欠缺那麼一點兒陽剛了!
26、四方來上訪者有如過江之鯽
叛亂平定後,恰逢年末,武則天環顧海內,一則以喜,一則以怒。喜的是小試牛刀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