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一仗,打得太慘烈。義軍一掃多日頹靡,士氣頓然高漲!
李孝逸急率諸軍趕到,戰又不利,便又有了膽怯之意,想退守石樑。
恰在此時,有探報來說,徐敬業的營地上空有許多烏鴉噪集。魏元忠與行軍管記劉知柔不願意撤軍,就對李孝逸說:&ldo;這是賊勢將敗的預兆。烏鳥集幕,勢必空營。然而徐敬業尚未退,鳥已先集,豈不是將覆滅麼?&rdo;隨後獻上一策,就是用火攻。
此時討伐軍的位置,在義軍西北方向,正好借冬天的西北風放火。李孝逸聽了,極口稱善,於是命軍士各持火具,跨溪再戰。
這邊徐敬業正要揮軍截擊,不意對面官軍強弓火箭接連射來。溪邊蘆葦甚多,正值冬天乾燥,朔風猛厲,一霎時四面延燒,捲入陣中。義軍立足不住,紛紛退後。
徐敬業還想抵抗一陣,急命部下調整位置。這卻是一著致命錯棋:緊急中臨時調動軍陣,反而鬧得自己營壘大亂。李孝逸見義軍混亂,便督軍疾進,一頓亂殺,斬義軍七千餘人。直殺得溪流皆赤,岸草盡紅,另有掉進河裡溺死的無算。
這一仗,義軍的主力徹底崩潰。
徐敬業等一干首腦人物狼狽逃入江都。李孝逸哪裡肯放過殘賊,緊接著就追蹤而至。徐敬業料知江都不能再守,於是焚去圖籍,攜了妻小,帶著一隊人馬奔往潤州,要去義軍刺史李宗臣那裡落腳,以圖東山再起。
此時,官軍和義軍殘部的戰線已經打亂,徐敬業怕在途中被官軍截擊,就先潛入蒜山。寫了信讓李宗臣發兵來接應。可是,這一行人在慌亂中將原定的聯絡信物丟失,小卒只拿了手書信件跑去潤州,李宗臣以為有詐‐‐別不是官軍使的調虎離山計!於是不理。
徐敬業一行見沒有迴音,以為李宗臣已經降了官軍,大感絕望。連忙乘舟潛入長江,意欲順流出海,東奔高麗避難。十一月十八日,航行至海陵(今江蘇泰州)地界為風所阻,船不得行,而追兵將至。
窮途末路至此,就是有信念的人也不免恐慌,況且眾人造反,大多還不是為了謀個更好前途。徐敬業的部將王那相,生了叛變之心,鼓動兵士殺了徐敬業、徐敬猷,以及徐敬業的妻兒老小等,共砍下25個首級,拿到李孝逸軍前投降。
其餘唐之奇、魏思溫、韋超、薛仲璋等人逃散,也被李孝逸部下捕獲,全部砍了腦袋,傳首東都。
這裡要特別說一說駱賓王的結局。
據說,義軍決定南下後,魏思溫和駱賓王認為,歷代謀大事者,不取京都而在外府盤踞的,沒有哪個能成的。兩人因此很沮喪,不去匡復府議事,只在酒家流連買醉。徐敬業也聽之任之,他們不去,也不派人來叫。
就在海陵敗亡的這一天,駱賓王下落不明。
但是史書上也有各種不同的說法,《資治通鑑》說他與徐敬業同時被殺,《朝野僉載》說是投江而死,《新唐書》本傳說他&ldo;亡命不知所之&rdo;。
而孟綮《本事詩》則說,徐敬業敗亡後,&ldo;與賓王俱逃,捕之不獲。將帥慮失大魁,得不測罪。時死者數萬人,因求戮類二人者,函首以獻。後雖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業得為衡山僧,年九十餘乃卒。賓王亦落髮,遍遊名山。至靈隱,以周歲卒。當時雖敗,且以興復唐朝為名,故人多獲脫之&rdo;。這個說法,或許能給人一點兒安慰。,
另有人考證,在南通東郊的狼山山門右側,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墳,墓碑上赫然寫著&ldo;唐駱賓王之墓&rdo;。據說事變那天,有人救了駱賓王,因江都一帶李孝逸正在大搜義軍餘黨,駱賓王就流落到了這裡,並卒於此。
總之,他當時死了還是沒死,是一件無法確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