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務,是&ldo;三權分立&rdo;,即中書省出旨、尚書省執行、門下省封駁(監督)。這樣的設定,是怕權利過於集中會產生尾大不掉的權臣,分權後大臣互相制衡,會好一些。
這時候皇帝的權力並不大,更多的像是一個&ldo;虛君&rdo;,所有的表章到皇帝手中時,已經是宰相們審議過並有了意見的,皇帝只能批准或否決。如果是否決,也不是他老人家一票就算,而是要和宰相共同商議。皇權與相權並未截然分開。
武則天當權後,情況發生變化,宰相的裁決權無形中被取消,僅剩下匯總百官表章上奏的職權,裁決權歸於皇帝。實際上是&ldo;百官表奏,皆委天后詳決&rdo;,她不再允許宰相們分割皇權了。
這種變動,對中央集權制度的意義極為重大。它是否具有進步意義,不能以現在的民主觀念來衡量,在大一統的皇權國家,面對紛繁事務、遼闊疆域,加強集權也許就是一種進步,不然這樣的事不會一再在歷史上發生。
著有《中國通史簡編》的史學家範文瀾先生,曾經將唐代三大君的執政風格做過比較,他說,太宗是&ldo;慎始慎終&rdo;,玄宗是有頭無尾,而武則天是&ldo;權不下移&rdo;,乃為專斷之主。
在政治體制上的另一重大舉措,就是啟用&ldo;北門學士&rdo;。
這件事的背景因素有兩個,一是武則天在朝中的盟友不僅人數少,且已逐漸凋零,她需要有一批集團化的官僚作為自己的政治基礎。二是中國皇權制度到了唐代趨於完善,政務開始細密化,尤其相權被削弱後,工作更多。武則天一個人承擔不了繁重的章表批覆,因此她決定在內廷建立一個智囊班子。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