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 (第1/3頁)
孫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性心理學使周作人看到了藝術批評的新的視角。藹理斯的文學批評中的有鮮明個性的地方,其實也是他心理學思想中最迷人的地方。藉助藹理斯的理論,周作人在文學批評中對個性主義給予了高度讚揚。他禮讚人的性情的描寫,為青年人的情詩公開辯護。談到汪靜之的《蕙的風》時,他說:
靜之的情詩即使藝術價值不一樣(如胡序裡所詳說),但是可以相信沒有&ldo;不道德的嫌疑&rdo;。不過這個道德是依照我自己的定義,倘若由傳統的權威看去,不特是有嫌疑,確是不道德的了。這舊道德上的不道德,正是情詩的精神,用不著我的什麼辯解。……所以見了《蕙的風》裡的&ldo;放情地唱&rdo;,我們應該認為詩壇解放的一種呼聲,期望他精進成就,倘若大驚小怪,以為&ldo;革命也不能革到這種地步&rdo;,那有如見了小象還怪他比牛大,未免眼光太短了。[5]
我覺得,&ldo;五四&rdo;初期的文學批評中,周作人的文字是有異常的魅力的。他為鬱達夫的《沉淪》、汪靜之的《蕙的風》主持公理,駁斥道統學家的舊調,功不可沒,對詩風的常態發展,貢獻頗大。他不是從德國古典哲學的角度來闡釋藝術要義,而靠的是性心理學家那裡延伸出來的樸素的人道觀,來對抗壓抑人性的舊道德。這聲音,是動人而充滿人情的。讀周作人關於文學批評的文章,常讓我想起藹理斯的文學批評視角。周作人是按照&ldo;老師&rdo;的思路,來認識藝術世界的。&ldo;五四&rdo;前後他諸多的品評作家的隨想錄,大多以性心理學的角度為基點,文章如行雲流水,訴心中欲說之言,不吞吞吐吐,直陳人道的觀點,肯定藝術中的人的合理的欲求。在周作人看來,人是生命的一種,是有情有欲的動物,只要這種情慾不危及他人,互相有利,便不算非道德的。他曾認真地譯過藹理斯的《論左拉》,那是篇很精彩的批評文字。藹理斯深入地探討了左拉的藝術精神,從社會生活、習俗、人性等角度,勾勒了左拉世界迷人的圖景。《論左拉》中的心理分析的段落是令人難忘的,他解釋左拉性格的形成原因,顯示了作為心理學家的藹理斯高超的才能。而他為左拉小說中性慾描寫所做的辯護,亦格外具有精神的穿透力。這種思想,自然也滲透到了周作人那裡。讀過了《論左拉》,再看看周作人寫下的《情詩》、《沉淪》等,便可見到內在的聯絡。周作人不是從天啟的神諭和先驗理念解釋人,而是從肯定人慾的角度,來確立人的價值。不是從史密斯和魯迅的那種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對比中,拷問中國人的氣質中非人道的東西,而是從人類的天性中去體悟中國文化落後的根源。魯迅後來熱衷於哲學、社會學,接觸馬克思主義美學,而周作人拒絕理性思辨,視野一直放在人的自由主義的解放中,實在是一種必然的結局。這其中,藹理斯的作用,大概依然存在。周作人不止一次地提及過他的&ldo;老師&rdo;的這段話:
我很明白有許多人對於我的評論意見不大能夠接受,特別是在末冊裡所表示的。有些人將以我的意見為太保守,有些人以為太偏激。世上總常有人很熱心的想攀住過去,也常有人熱心的想攫得他們所想像的未來。但是明智的人,站在二者之間,能同情於他們,卻知道我們是永遠在於過渡時代。在無論何時,現在只是一個交點,為過去與未來相遇之處,我們對於二者都不能有何怨懟。不能有世界而無傳統,亦不能有生命在而無活動。正如赫拉克萊多思在現代哲學的初期所說,我們不能在同一川流中入浴二次,雖然如我們在今日所知,川流仍是不息的回流著。沒有一刻無新的晨光在地上,也沒有一刻不見日沒。最好是閒靜的招呼那熹微的晨光,不必忙亂的奔上前去,也不要對於落日忘記感謝那曾為晨光之垂死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