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 (第2/3頁)
孫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輕淡的笑意,超然地彈奏著人性之歌。聽過魯迅與周作人的課的大學生們,對二人有著很不同的印象。魯迅幽默,風趣而又不失嚴峻;周作人則戴著高度的近視鏡,讀著講義,並不在意學生聽進課沒有。魯迅是燃燒的,他差不多和學生處於一種平等的地位,以智慧去感召諸人。周作人的課,你必須認真體味,稍一溜神,便會失去興趣。那時,魯迅在教育部任僉事,屬於官僚層的人物,他偶爾在大學兼課,但影響極大。周作人是專職的教員,在學術上建樹頗深,但授課效果並不佳。這只是兩人不同的一個側面,其他的,在為人處世、讀書習慣、飲食等方面,也多有不同。但儘管這樣,那時人們往往以&ldo;周氏兄弟&rdo;來合稱,把兩人視為一體,對他們的才華,頗為讚佩。要談及文壇的人物,人們往往把他們推為&ldo;領袖&rdo;,並得到許多的讚譽。他們以超人的才氣和深刻的思想,感動了同代的人們,在那動人的思想的光焰下,兩人間個體的差異,被遮掩掉了。
算起來,魯迅大周作人4歲。1881年9月25日,魯迅誕生在浙江紹興府會稽縣東昌坊口周家。4年後的1885年1月16日,弟弟作人呱呱落地。那時魯迅取名樟壽,字豫山,後改名周樹人,字豫才。&ldo;魯迅&rdo;系周樹人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始用的筆名。弟弟周作人,最早取名&ldo;櫆壽&rdo;,後自改成&ldo;起孟&rdo;、&ldo;啟明&rdo;等。到南京上學時因兄名為&ldo;樹人&rdo;,弟弟遂取名&ldo;作人&rdo;。他們還有一個小弟周建人,後來成為科學家。不過,在中國思想史上,三弟幾乎沒有什麼影響,所謂&ldo;周氏兄弟&rdo;,往往並不包括建人在內,至少文學史上作如是觀。
從魯迅、周作人的少年時代,直到1923年,近40年的歲月,兄弟兩人的感情一直很好。我翻看著兩人早年的日記、文章,常可以看到兄弟二人的&ldo;怡怡之情&rdo;。有的文字,讀後亦頗為感動。顯然,青少年時代,魯迅對周作人影響深遠,這位早熟的兄長,對周作人早期生活道路起了重要作用。因為魯迅是長子,承擔的家務自然多於弟弟,且又因兄長接受啟蒙略早,故有關花鳥蟲魚、文史掌故,懂得略多一些,弟弟受到一些薰陶,也是自然的。可以說,周作人後來的成長與職業選擇,魯迅是起到很大作用的。他把弟弟帶到南京,又攜至日本,而後回紹興,再調至北京任教,其間出力甚多,弟弟亦廣為受益。兩人一同由小鎮走出國門,闖進文壇,又共創&ldo;五四&rdo;新文化,其成就相映成輝,頗為後人所讚佩。
早期的記憶是豐富多彩的。他們生於同一個大家族,過了幾年小康的日子。紹興是個魚米之鄉,又是人傑地靈之屬。周家在鎮子上是個大戶,土地與房屋均較豐裕,收入亦十分可觀。加上家裡多有讀書人,且又有在京城任職的爺爺,那氣派是很大的。周家幾代人,過著十分傳統的中國人的生活,儒學氣十分濃厚。魯迅的祖父周介孚,曾自稱始祖為宋代理學大師周敦頤,如果這個說法屬實的話,那麼,周家的讀書傳統,已達七八百年之久。這傳統,當然根深蒂固,祖父與父母對兄弟二人的教育,其嚴格便可想而知了。
祖父周介孚,生於1837年12月27日,1867年中舉人,1871年應會試時,中貢士殿試二甲三十九名,是位翰林。這位翰林,性格較怪,一方面滿腹經綸,但同時又頗為清高。觀魚先生在《回憶魯迅房族和社會環境三十五年間(1902‐1936)的演變》一書中這樣寫道: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