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942年10月,夏鼐受傅斯年之聘由中央博物院轉入史語所考古組工作,職銜為副研究員。1944年2月,夏鼐代表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參加了與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北大文科研究所等單位合組的西北科學考察團離開李莊,對河西走廊和敦煌附近進行將近兩年的科學考察。吳金鼎因其間代表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主持發掘成都琴臺永陵王建墓,一直延續到1944年年初才正式由中央博物院籌備處轉入史語所考古組工作。非常不幸的是,由於傅斯年對其輕視,加之各方面複雜的人際關係,吳沒能像他的學弟夏鼐一樣被冠以副研究員的職位,只弄了一個&ldo;技正&rdo;的帽子戴在頭上,而在科研機構,研究人員屬於正牌,&ldo;技正&rdo;卻是技術人員與管理人員同類,幾近於最為低階的勤雜人員。1942年10月21日,傅斯年在向中央研究院提交的《工作報告》中就明確註明:&ldo;本所設所長一人,研究員、副研究員各若干人,研究員及副研究員分專任與兼任。另設通訊研究員若干人……
此外,並設助理研究員及助理員各若干人,其不屬於研究人員者,則有技正、技士、技佐、管理員、事務員及書記。&rdo;[42]當時整個史語所屬於正式的研究人員總數達30人,除陳寅恪屬於兼任外,其他29人全為專任。而堂堂的留英博士吳金鼎卻不在此列,只能與戴著非研究人員所有的一頂號曰&ldo;技正&rdo;的白皮小帽,混跡於二、三流的勤雜人員行列。在一貫重視儒家所謂&ldo;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rdo;的傳統中國知識分子看來,這個&ldo;技正&rdo;的頭銜,無論怎樣掩飾和打扮,內在的含金量與外部的光芒,都無法與研究員這一&ldo;頂戴&rdo;相提並論。
事實上,就當時的薪水論,史語所的研究員月薪500元,而&ldo;技正&rdo;是技術人員中最高的職銜,月薪只有400元,這就是說,吳金鼎的晉升之路已被堵死,一輩子不可能拿到與研究員同樣的薪水了。於是,吳把這一待遇自然地看做傅斯年故意對自己的汙辱與輕慢,從而對傅大為不滿並滋生了怨恨之情。山東人固有的倔犟、偏執性格與心中的鬱悶,使吳金鼎漸漸產生了拋下自己的研究事業,離開這塊令人不快的是非之地,索性一走了之的念頭。當時吳金鼎正整理編寫成都琴臺永陵發掘報告,經過反覆思考,借政府決定招收知識青年入伍抗日的契機,終於作出了令傅斯年、李濟以及所有相識者都始料不及的抉擇,並不顧眾人一再勸說挽留,懷著&ldo;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rdo;的悲憤心情,於這年年底背著正在編寫的半部成都琴臺永陵王建墓發掘報告草稿,在黎明的蒼茫夜色中,頂著漫天風雪孤獨而淒涼地踏上了前途未卜的旅程。
1945年年初,按照蔣介石指令,號稱由10萬知識分子組成的青年軍,在短暫集中後編成9個師,以原緬甸遠徵軍總司令羅卓英擔任訓練總監,蔣經國為軍政治部主任,負責行政上的實際領導職責。青年軍的組建,為蔣經國步入軍隊高層系統並執掌軍權開啟了一條寬敞的通道。
按照國防委員會頻布的命令,徵召的青年軍各師、團分別在四川、陝西、貴州、雲南、江西、福建等6個不同地區整訓。自1945年1月1日起,四川省從軍的知識青年陸續集中,分批乘專車赴瀘縣軍營整編。直到8月初,同濟大學參軍的300多人,才開赴瀘縣203師受訓。
此時,中國軍隊的人格教育和兵制教育,依舊沿襲清末新軍的老套路,即靠湘勇起家的曾國藩外加&ldo;軍閥王國的始祖&rdo;、日本山縣有朋的訓導模式。而這個時候的中國文人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繼五四運動之後已發生了巨大變革,民主、自由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