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頁 (第1/2頁)
鄭浪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八月三十一日,日本的華北方面軍(寺內壽一)正式組成,下轄第一軍(香月清司),統帥第六師團(谷壽夫)、第十四師團(土肥原賢二)、第二十師團(川岸文三郎),與重炮兵第一、第二旅團,及其它特種部隊。第二軍(西尾壽造中將),統帥第十師團(磯谷廉介)、第十六師團(中島今朝吾)、第一八師團(下元熊彌)與重炮兵第六旅團及特種部隊。並且以第五師團、一九師團、原華北駐屯軍旅團,加上特種部隊以及臨時航空兵團,作為方面軍的直屬部隊。而原屬關東軍支援的第一、二與十一旅團,則視作戰地區的運用,亦配屬華北方面軍。這是日本自從日俄戰爭以來,最大的一支海外作戰部隊戰鬥序列,非常顯然的是日本準備在華北對華軍,進行一場迅速能讓中國屈膝的歷史性決戰。不過日本對於蔣介石,已決定把華東戰線轉為主力決戰的戰略,並未充分地加以掌握,此時上海方面的作戰,已經開始演變成為空前的大兵團作戰,最後造成日本大本營不斷被迫增加對上海的兵力支援,最後甚至要從華北方面軍抽調部隊趕往上海,因而造成華北作戰戰機的延誤。
由於日軍是將決戰的主力擺在華北,但是中國方面卻開始明顯地抽調主力東調,並且對與華北的日軍,採取守勢作戰,因此日本所準備與預期的華北決戰並未發生。華北方面軍司令寺內壽一於是被迫決定,由日軍主動出擊,捕捉華軍的主力。九月四日,由日本第一軍沿平漢鐵路南下發動主攻,第二軍則沿津浦路南下,然後向西攻擊,形成左翼的助攻[1],而方面軍的直屬部隊第五師團,則由山西迂迴,進行右翼的圍攻,日軍的作戰目標是兵分三路,企圖在河北保定附近進行合圍,以殲滅華軍主力。不過,一九三七年中國華北天氣反常多大雨,造成日本部隊運動困難。
但是華軍的主力此時已經轉向東線,當時華軍在河北中部的佈防是,第一戰區的中央軍衛立煌部與西北軍孫連仲的部隊,共同防守平漢線,而由宋哲元的二十九軍,防守津浦路;蔣介石一度派馮玉祥出任第六戰區司令長官,負責指揮其舊部西北軍,但是遭到其舊部石友三、韓復渠的強烈反對,很快地就被迫撤銷,可見當時中國指揮系統的複雜性,特別在華北地區,閻錫山、宋哲元、韓復渠還是各有自己的山頭,中央在戰略指揮上,經常是鞭長莫及而不能完全貫徹軍令,這也是河北的決戰不能如計劃進行之原因。
215 意外提前引爆太原會戰
日本的華北方面軍,雖然擁有絕對優勢的火力,但是在平漢線與津浦線的進展相當的謹慎與緩慢,不過華軍也面臨協同作戰的困難,程潛與徐永昌解決不了中央軍與西北軍之間指揮與後勤的問題,蔣介石又將上海作戰當成絕對的優先,因此中國在華北的各軍,並未建立協同作戰的能力,多數都只能各自為戰而已。但是二十六路軍的孫連仲部隊,以及中央軍五十二軍的關麟徽部,在保定作戰中,表現優異,給與日軍相當猛烈的抵抗,但是在津浦路的二十九軍,卻再也沒有打出士氣與水準。日軍在河北緩慢地向南推進,顯然是在等待與華軍的主力接觸,不過日軍的戰略預期是完全落空了,直到九月二十四日,日本的第一軍才攻佔保定,華軍順利脫離戰場,日軍並未獲得殲滅華軍主力的機會,於是迫使寺內壽一決定,日軍繼續深入,沿平漢線南下進攻交通與軍事重鎮石家莊。
這時蔣介石既已將決戰的主力東調,於是下令平漢線的中央軍主力部隊,沿正太鐵路向山西高原的戰略高地集中,以協助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防守山西,因此讓出了戰線側翼。日軍雖然順利攻佔石家莊,但是仍然沒有捕捉到華軍。不過這時由於日軍第五師團與獨立旅團,在山西北部作戰不力,被阻在忻口,因而誘發華北方面軍為了支援第五師團作戰,提早發動攻佔山西的作戰[2]。
因為日本的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