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頁 (第1/2頁)
鄭浪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213 蔣介石決定改變決戰地點
上海的軍事緊張關係,剛好刺激蔣介石對於準備在華北決戰的作戰計劃,開始產生了疑慮。而此時蔣介石受到中央軍年輕部屬陳誠、張治中等人建議的影響,即與其在華北與日軍決戰,不如將地點改在上海更有利。因此蔣介石決定進行戰略大轉向,華軍決定在上海開闢華東戰線,也就是由中國來主導戰略的決戰地點。
原本中日雙方都預期兩軍會在河北進行一場重要的會戰,但是在蔣介石的個人決心改變之下,戰略決戰的地點就由華北改為華東了。這個考量的主要優點是由中國方面來直接、主動控制戰場決戰地點,避免日軍由華北沿平漢線直撲武漢,而造成中國面臨西南與東南被截斷的戰略劣勢,一方面也是減少後勤支援線過長,以及地方部隊協調不易的困難。當然德國軍事顧問也認為,在長江三角洲與日軍進行決戰,華軍擁有水鄉澤國的防禦地利,中央更為容易就近統籌戰機,與靈活指揮作戰。
其實蔣介石決定在華東決戰的最大考慮,應該還是國際戰略的運用,因為上海是國際的大都會與金融中心,上海一旦開戰,必然直接影響到各國的利益,同時也能夠爭取到更多國際媒體的報導,中國越早爭取到國際社會的同情與支援,就能越早取得將戰爭國際化的制勝機會。當然一二八事變華軍在上海的表現,也讓蔣介石認為,在上海決戰對中國軍隊是比較有利的。
由於日本發現,蔣介石的德式裝備師,開始調往上海停戰區集結,部分的中央軍也開始由華北轉向華東運動,因此中國在華東的軍力增加到開始威協日本在上海的利益與安全了。這時候,日本海軍早已按捺不住動手的衝動,因為海軍認為,絕對不能讓日本陸軍主導所有的對華侵略成果,否則海軍將很難爭取到更多的資源,以發展可以與美國競爭的海上實力(美國國會剛在兩年前,透過十年的造艦計劃,以因應日本退出華盛頓會議所約定海軍軍力比例的挑戰)。
因此,當八月十二日午後,蔣介石的中央軍在上海集結的情報傳回東京之後,日本海軍異常的激動,迫使其政府在八月十二日夜間,召開四相(首相、外相、陸相、海相)特別協商會議,海軍大臣米內光政大將,強烈要求政府支援海軍有權保障日本在上海僑民的安全與利益,並且要求派遣陸軍到上海,以對中國的政治、金融與工業中心,給予致命的一擊。
事實上,當盧溝橋事變爆發的訊息傳出之時,正在臺灣海峽演習的日本第三艦隊司令長谷川清中將,就立刻回師上海,並且密電日本海軍部,要求增加在上海的陸戰隊兵力,準備護僑,同時進一步的建議,日本應該在上海與南京一帶,對中國戰略心臟進行攻擊,這樣可以同時破壞中國的工業、金融與政治中心,才能迅速迫使中國屈膝,而達成速戰速決最高戰略目標。
當時日本陸軍省估計,在長江三角洲最多隻要使用三個師團的兵力,就可以讓國民政府遭到慘敗。但是日本參謀本部仍然認為,日本應在華北進行決戰,堅持不願向華東派遣大量的陸軍部隊,不過由於陸相杉山元過於低估中國的作戰能力,認為若在華東同時發動攻擊,日軍正好雙管齊下,迫使中國快速的屈服,所以支援海軍的建議,在首相近衛的調節下,終於迫使參謀本部同意,以最低數量的陸軍,支援海軍在上海的軍事行動。
日本海軍在得到參謀本部同意陸軍出兵之後,立刻在上海採取強硬的立場,大批日本的海軍陸戰隊與海軍艦艇湧向上海,此時蔣介石已經將中央軍中,最為精銳的八七與八八兩個德式裝備師,由張治中指揮,調往上海備戰。中日兩國同時在上海增兵的舉動,當然把上海的衝突氣氛提高到臨界點,大家都想先發制人。
結果中日兩國的軍隊在八月十三日下午,在上海的八字橋正式引爆了軍事衝突,日本駐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