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頁 (第1/2頁)
毛佩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朱棣騎在馬上,手攬著韁繩,緩緩的馬步將他的身體有節奏地輕輕地顛搖著,更顯出他的幾分自得。朱棣今年是四十三歲了。長期軍旅生括練就了他強健的體魄,陽光曬成微紫色的面板,結實的肌肉緊裹在合體的戎裝裡。兩綹略帶虯曲的鬍鬚分在左右,一綹長髯飄在胸前。當年袁拱不是推算他年過四十,髯長過胸便會登九五之位嗎?這句話如今就要應驗了。朱棣那一雙眼角略為上挑的鳳目極為有神,他抬眼向前望去,一邊是鬱鬱蔥蔥的鐘山,一邊是雄偉的城關。如今他把這一切都抓在手中了,如同牽住韁繩,將馬騎在胯下一樣。旌旗在空中飄舞,發出呼呼啦啦的聲音,身後是威武的將士大隊人馬,眼前路旁是匍匐拜倒的人群,朱棣真是得意極了。忽然,從路邊的人群中突出一人,橫在朱棣的馬前,朱棣不禁一怔,他身邊的武士向前剛要阻攔,只見那人施過禮後從容說道:「大王且留步,翰林編修楊榮有話要奏秉。」此人敢在路上攔馬,定是有要事要說,朱棣命道:「請講。」楊榮說:「殿下先入城耶?先謁孝陵耶?」朱棣心中一驚,為什麼沒先想到這一層呢?自己以奉太祖皇帝寶訓而起兵,又以恢復祖制號召天下,怎能不謁陵便入城呢?再說當初起兵揭出的一條理由就是由於奸臣阻擋,太祖病時不能侍藥,死時不能會葬。朱棣心想,要不是楊榮進言,幾乎誤了大事!但朱棣畢竟是玩弄權術的老手,脫口說出:「此行正為謁陵。」儘管有了三推讓,朱棣還是太心急了一點,他決定馬上謁陵,做個樣子給天下臣民看。朱棣將馬頭一撥,浩蕩人馬便向孝陵開去。
在孝陵,朱棣煞有介事,免不了一番欷歔感慨。既然已說此行是為謁陵,那麼禮畢之後只好攬轡回營了。但這時迎附的文武諸臣已經迫不及待了。他們早已準備好的法駕不能今天就這樣落空了。他們把法駕鹵薄擺放在路上,並捧來了皇帝寶座,攔住了朱棣的馬,一定要讓他登輦。這法駕鹵薄是專供皇帝使用的,是最高等級的儀仗,其他任何人都無資格使用,朱棣再一次辭讓之後,在諸王及文武群臣的擁護下,終於登輦,頓時萬歲之聲山呼雷動。朱棣坐在輦上,還要再次表白,說:「諸王群臣以為奉宗廟宜莫如予,然宗廟事重,予不足稱。今為眾心所戴,予辭弗獲,勉循眾志。諸王群臣各宜協心,輔予不逮。」
大隊人馬起動了,長長的先導,長長的後衛。朱棣乘輦被簇擁在正中。自洪武三十一年起兵,打了多少仗,死了多少人,攻城略地,轉戰千里,通往帝座的道路是如此漫長,但如今要走到盡頭了。南京城的大門,皇城和宮殿的大門為朱棣一路洞開。陽光普照,水秀山明。一個新的皇帝誕生了,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
這一天是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七日。
朱棣即皇帝位,改明年為永樂元年。
五、建文帝謎蹤
朱棣如願以嘗地即皇帝位了,他的政治對手建文帝朱允炆的蹤跡卻成了千古之謎。幾百年前南京宮中的那場大火早已灰飛煙滅,人們對建文帝的尋找還沒有停止。
1.相互矛盾的歷史記載
關於建文帝在皇宮中的結局,官修的《明太宗實錄》是這樣記載的:
上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屍於火,還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騃耶?吾來為扶翼爾為善,爾竟不諒,而遽至此乎?…… 壬申,備禮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輟朝三日。
《明太宗實錄》修於宣德年間,由於政治原因,官修的實錄一定是代表官方利益的。因此,一些關鍵和微妙的事常常被隱諱或用曲筆,是不可信的。按《實錄》的記載,建文帝已被燒死,而且還得到了禮葬。有的說用的是親王之禮,有的說用的是天子之禮 。無論是天子之禮還是親王之禮都是極為隆重的,果然如此的話,有誰見過殯葬的儀式?墳墓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