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其四,統一文字。春秋戰國以來,各國文字漸漸分離,同字不同意,同意不同字的情形多有存在。統一之後,政令文書不便,於是由李斯牽頭,以大篆為基礎,刪略繁者,取其合體,參為小篆。李斯作《倉頡篇》七章,趙高作《爰歷篇》六章,胡毋敬作《博學篇》七章,作為官定的標準字書頒布於世,一面供教授學童,一面供民眾查閱。中國能夠長久統一,而不是分裂為一個個獨立的小國,秦之統一文字幾乎肯定是最有影響的因素。參照歐洲可知,如果任由各國的文字自行演化下去,今日之中國又將是怎樣的一副面貌。
此後,又分別有銷兵和建設新鹹陽兩事。
戰國兩百餘年苦於兵革,思想界如墨家,便力倡兼愛非攻之說,ake love,not war(要愛情,而不是戰爭)。至於民間,也是厭兵已久。於是收天下兵,聚之鹹陽,銷以為鍾,金人十二,各重二十四萬斤,置廷宮中,示天下以永不再戰。此金人十二,漢朝猶在,後董卓財迷,毀壞其十,用以鑄錢,倖存的兩個也在兩晉時被苻堅銷毀。惜哉,使十二金人能得存一,斯芬克斯像、維納斯像又豈能在雕塑史上專美?
鹹陽既已成為天下之都城,自當有首善之都的格局和氣宇,以集天下視聽,感召民眾。早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秦每破一國,便參照該國的宮室設計,在鹹陽北阪上予以原樣複製。等到統一之後,鹹陽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東西八百里,已是離宮別館相望屬,窮年忘歸,猶不能遍也。又將所得諸侯美人鐘鼓,充入之。
再將天下豪富十二萬戶遷徙至鹹陽,此所謂強幹弱枝之計也。此類豪富,雄霸一方,深得民望,皆是統一大敵,帝國的不安定因素。將他們遷離故居,則其勢力自消,置於鹹陽,在中央政府的眼皮底下監控起來,自然也就不足為患。而在昔日六國的疆域之內,豪富既去,地方勢力不復存,郡縣制也就能夠得到順利推行。
嬴政二十六年,天下大事,大致如上。
第十五章 嬴政三十四年
【1帝國建設】
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轉眼到了嬴政三十四年,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自統一天下迄今,已過了八年,龐大的秦帝國如同一臺上緊發條的機器,穩定而高速地運轉著,一刻也不曾停息。
先有道路之建設。
今人口號雲:要想富,先修路。嬴政之修路,卻並非出於經濟上的考量,而是首在軍事用途,以利於帝國的長遠統治。
清朝末年,李鴻章出使歐洲,問軍事於德國首相俾斯麥。俾斯麥雲:練兵有一事須知,一國的軍隊不必分駐,宜駐中權,扼要地,無論何時何地,有需兵力,聞令即行。但行軍的道路,當首先籌及。
俾斯麥此種軍事思想,中國早在秦朝之時,便已產生並予以實踐。
秦修馳道,共為兩條,皆從鹹陽出發,一路東窮燕齊,另一路南極吳楚。江湖之上,濱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又修直道,自九原抵甘泉,巉山堙谷,長千八百里。
有了馳道和直道,帝國便不必四方駐兵,而是放心將軍隊主力集結在秦國本部,進而遙控全中國局勢。地方上一有叛亂,中央軍便可以藉助馳道和直道,迅速趕到現場,及時平定。而在平時,地方上只需備少量兵卒,維持日常治安即可。
當然,帝國在修路的同時,也不忘修路障,將燕趙北界長城與秦國舊有的西北長城對接連通,大加修葺,成就了著名的&ldo;萬裡長城&rdo;,以阻止北邊遊牧民族的南下入侵。
再有疆土之繼續開拓。
在北邊,蒙恬率三十萬大軍斥逐匈奴,自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十四縣,城河上為塞。匈奴不堪秦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