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於是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大致為:三川、河東、南陽、南郡、九江、鄣郡、會稽、潁川、碭郡、泗水、薛郡、東郡、琅邪、齊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代郡、鉅鹿、邯鄲、上黨、太原、雲中、九原、雁門、上郡、隴西、北地、漢中、巴郡、蜀郡、黔中、長沙、內史。每一郡則仿效中央政府的三公制度,置守、尉、監進行管理。郡守掌民政,郡尉掌兵事,郡監掌監察。終秦之世,無尺土之封,不立子弟為王,不立功臣為諸侯。
其實,自商鞅變法以來,除了有過少數幾個封國(譬如呂不韋封國河南、嫪毐封國太原)之外,秦國實行的便已是郡縣式的垂直管理。但是,將郡縣制度推廣到全天下所有的土地之上,確實堪稱石破天驚的創舉。
匹夫而為百代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李斯的一個主張改寫了中國歷史,並為後世諸多王朝繼承遵守。從此,中國告別了封建社會(封建制度雖在日後有過幾次復闢,但都未能長久)。君主集權的郡縣制度成了中國政體的主流典範,歷經兩千多年,演變至今,便成了現在的省市縣制度。當然,這已是後話了。而在當時,李斯為什麼要站在朝中所有大臣的對立面,出來反對分封制,力挺郡縣制?在這期間,他又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為此,我採訪了李斯。
曹三:李斯先生,你好。很多人認為分封制度對帝國的長治久安是有積極意義的,比如你的老朋友,丞相王綰。他便認為,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適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對此,你怎麼看?
李斯答道:&ldo;周朝分封,結果如何?列侯驕盈,黷貨事戎。亂國多,治國寡。侯伯不得變其政,天子不得變其君。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今大秦統據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而為之守宰,據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攝製四海,運於掌握之內。人安於下而吏畏於上,天下相合,雖萬世可知也。&rdo;
曹三:下一個問題。在朝中大臣中,唯獨只有你堅決反對分封。你應該很清楚,你的主張將為你樹敵無數。多少人眼巴巴地盼著分封啊,被你這麼一攪和,毀了他們的利益,斷了他們的財路,他們無疑將恨你入骨。如果始皇帝先生沒有同意你的主張,那你日後在朝中的日子一定不會好過,輕則遭排擠,重則被讒殺。這樣的後果,你考慮過嗎?你動搖過嗎?
李斯目注遠方,良久,答非所問地嘆道:&ldo;小子何所知。吾豈一世人哉!&rdo;
採訪完畢,李斯見我悶悶不樂,於是問道:&ldo;是不是受人踐踏了?說與我聽,我給你報仇。&rdo;
我勉強一笑:&ldo;好意心領了。咱們身處兩個時代,你夠得著嗎?&rdo;
李斯搖搖頭,道:&ldo;此言差矣。你別忘了,萬變不離其祖宗。甭管那人是誰,他祖宗一定就在咱大秦國,就在我的管轄之下。我幫你把他祖宗揪出來,替你幹掉他祖宗。咱秦國的死刑你是再清楚不過的了,你就隨便挑一樣,我照著執行就得。你意下如何?&rdo;
這固然是一個充滿誘惑的提議,但出於對時空混亂的擔憂,我只能忍痛拒絕。
在進一步闡述李斯當時所受的壓力之前,有兩個例子可供參照。
東漢光武皇帝劉秀在稱帝之前,部下多次勸進,什麼說辭都試過,劉秀卻皆堅辭不受。後來耿純勸道:&ldo;天下士大夫捐親戚,棄土壤,從大王於矢石之間者,其計固望其攀龍鱗,附鳳翼,以成其所志耳。今功業即定,天人亦應,而大王留時逆眾,不正號位,純恐士大夫望絕計窮,則有去歸之思,無為久自苦也。大眾一散,難可複合。時不可留,眾不可逆。&rdo;劉秀一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這才同意。
同為劉氏後人的劉備,也是部下多次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