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如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二,經濟路徑依賴,動員成本太高。宋朝的動員成本太高,國家要花太多錢聘請公民來當兵,所以蒙古(元)不急於滅宋,耗上個幾十年,你自己就經濟崩潰了。於是明太祖設立世襲戶籍制。將國民劃分為軍戶、匠戶、醫戶等專業戶籍,比如軍戶有參軍的義務(當然國家也有發餉的義務),匠戶就要當一輩子匠人,而且戶籍世襲,後代不得隨意脫籍。這不就是西方封建社會的階級劃分嗎?而且明太祖應該不是學自西方,而是參照了蒙古落後的世襲奴隸制。
第三,單一主權,風險太大。宋朝將所有雞蛋集中到一個籃子裡,中華帝國首次上演全盤崩潰。明太祖恢復分封,但他一死朱棣立即造反,可見透過社會倒退來掩蓋新問題絕非解決之道。
第四,唐宋胡亂擴張,需要確定擴張秩序。唐宋皇帝都極度熱衷於擴張,宋朝絕非內向保守的弱宋,而是一個非常好戰的帝國,而且不太樂意接受異族領主僅在名義上稱臣,而是要剝奪領主主權,納入中國特色的公民社會。那這樣部族領主就更要死硬抵抗,一個西夏就死扛了上百年,商量的餘地都沒有。明太祖確定了直轄漢區、軍事佔領民族地區、羈縻民族地區、藩屬國、稱臣外國、友好外國等幾個層次,並規定子孫後代永遠不準打破這種層次,主要是不準像宋朝打西夏那樣攻打自己的藩屬國。
當明朝的太宗真的很鬱悶,太祖不但活得長,把所有工作都攬了,還定下各種&ldo;永世不易之法&rdo;,不準太宗行使正當職權。
然而,這又是不現實的。
明朝不是朱氏一家一姓之私國,而是中華帝國演進至此的一個朝代。明太祖固然偉大,但終究大不過歷史。若說你定這些不易之法是符合歷史前進方向的好東西,或許還能讓人用一段時間,但他的很多設計是否定唐宋的進步,大開歷史倒車,那就不能怪子孫不守祖訓了。
首先明太宗廢黜藩王實權,扭轉了分封的趨勢。其次皇帝是名義上的國君,宰相負責行政,這早已成為中國人的思維定勢。儘管歷代君主絞盡腦汁削弱、分化、制衡宰相的許可權,但似乎從未有人想過取締宰相這個概念‐‐直到明太祖。但他也只是不再任命宰相,原來宰執們的工作不會憑空消失,實質上是他自己兼了宰相而已。平行管理的中華帝國和層層人身依附的西方封建小國可不是一個概念,就算李斯、高熲這樣大師級的管理學家,尚需一個宰相班子,你朱八八又是何方神聖,竟妄圖一力承擔?問得好!朱八八是最後一任明教教主,據傳得到前任教主張無忌的真傳,有九陽神功護體,精力之旺盛,是常人的九倍,那原本幾個宰相的工作量加在他頭上也是應付得來的。即便如此,他還是寫過一首詩抱怨工作量太大: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猶披被。
然而《九陽真經》並沒有傳下來,他的兒孫就不能像他那樣少睡點覺就把政務處理了。建文帝雖未頒宰相之名,實際上是把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當宰相用。明太宗先是按明太祖的工作方式當了幾天皇帝,然後他發現上當了。
我們還是來看看明太宗是怎樣重新設計明朝的組織結構體系,讓這個集漢唐宋之大成的新文明讓人類享用‐‐他爹設計那個只能給神類享用。
一、明式&ldo;宰相&rdo;‐‐內閣大學士
明太宗很清楚,他和後代不可能像他爹那樣工作,必須找幾個人來輔政。不能設宰相,又不能用宦官,但秘書總是可以用的。明帝本有秘書,即文淵閣大學士。文淵閣是奉天門西側的一間館閣,隸屬於翰林院,相當於皇家圖書館。最初明太宗也將文淵閣大學士當秘書用,首批選取了解縉、黃淮等七位年輕低品級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