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頁 (第1/2頁)
[美]E·B·波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然而,日本為加強它的地位,追求這樣的政策:建立亞洲東海岸的防禦屏障,然後對防禦屏障包圍起來的領土施加政治上的控制。1876年它以吞併小笠原群島開始實施這一政策,三年後,又吞併了琉球。
臺灣和澎湖群島屬於中國,中央走廊朝鮮名義上是中國的附庸國。北翼庫頁島是俄國的。為完成它預計的屏障,日本將不得不全部佔領這些領土,而得到它們便意味著同中國和俄國開戰。日本領導人接受這一必然性,在1894年,他們向兩個國家中的較弱的一個‐‐中國發動了進攻。
二、中日甲午海戰(1894-1895)
日本在朝鮮首都漢城煽動叛亂,以此為戰爭提供藉口。中國派出部隊平定叛亂。於是,日本抓住協定的技術細節在仁川登陸。到達漢城後,日本人樹了個傀儡&ldo;攝政&rdo;取代朝鮮國王,並要求中國人撤出朝鮮半島。中國沒有屈從這個要求,急忙從海上向朝鮮派遣部隊。4艘巡洋艦從日本海軍基地佐世保出動,沒有正式宣戰就向中國的護航部隊發起攻擊,打爛一艘巡洋艦,擊毀一艘炮艦,俘獲一艘炮艇並擊沉一艘滿載的運輸船。日本開創了在後來的戰爭中所常用的慣例‐‐進攻在前,宣戰在後,1894年8月1日雙方宣戰。
當日本人從海上向朝鮮急運部隊和給養時,中國在一段時間裡使用緩慢的繞道的陸地運輸。但是,快速的日本先頭部隊迫使中國人在9月中旬再次採用海上運輸。第一支護航艦隊是丁汝昌率領的10艘軍艦。這支艦隊的主力是2艘德國造的7400噸裝甲戰列艦&ldo;定遠&rdo;號和&ldo;鎮遠&rdo;號 [ 原作者註:&ldo;鎮遠&rdo;號的代理值行官是美國人菲洛&iddot;麥克基芬,他是美國海軍學校的畢業生。 ] ,4門12英寸火炮梯次配備在橫樑上的兩座炮塔上。除了這些大型火炮以外,中國艦艇還裝備了一些使人迷惑不解的小口徑炮,包括僅有的3門速射炮,口徑全部是47英寸。與運兵船在鴨綠江口分離後,丁汝昌的戰鬥艦艇在錨地警戒。
第二天,9月17日上午10點,當觀察哨報告在西南方向有濃煙時,中國水兵還在作戰鬥操練。顯然,日本艦隊正在逼近。為了能在海上機動區進行機動,丁汝昌立即命令他的艦船點火併準備向前迎擊敵人。上午11點,戰船啟航,縱隊變成橫隊,形成標準的接敵隊形。
由艦隊司令伊東佑亨中將率領的日本艦隊,它的主要裝備是67門47和6英寸的速射炮,這是那個時期最有效的海軍炮,以後瞄準技術的改進才使遠射程重型火炮得到優先發展。他的艦隊區分為半獨立的兩個分艦隊。由坪井少將指揮的先頭分艦隊由4艘航速達17節的巡洋艦組成;主力分艦隊由伊東佑亨直接指揮,由另外 4艘快速巡洋艦組成,後面還跟著2艘快要報廢的在隊形變換時只有切角才跟得上隊的鐵甲艦。伊東佑亨的艦船沒有一艘有重灌甲。
圖32 中日甲午海戰
圖32 中日甲午海戰
雙方艦隊均由10艘艦船組成,上午11點40分,雙方接近到視距以內,在中國一方的中央是2艘戰列艦&ldo;定遠&rdo;號和&ldo;鎮遠&rdo;號,兩側是5艘巡洋艦和3艘炮艦。 [ 原作者註:19世紀末的炮艦是20世紀驅逐艦的前身,也就是在裝備和噸位上僅次於巡洋艦的艦艇,沒有裝甲,排水量在2000噸以下,最初不裝魚雷的艦船叫炮艦。 ] 丁汝昌的側翼有致命的弱點,最右面是2艘炮艦,最左面是1艘輕巡洋艦和1艘炮艦。伊東佑亨以縱隊從左邊用兩倍於丁汝昌的航速向他接近,以斜線穿過中國人的前方,想首先攻擊丁汝昌的弱小的右翼,甚至冒丟掉他的掉隊艦船的危險。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