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大剛/楊世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墨》《申》《韓》之怪僻險賊耶?曰:&ot;以其夷也&ot;果不通道而斥焉以夷,則將友惡來、盜跖,而賤季札、由余乎?非所謂去名求實者矣吾之所取者與《易》、《論語》合,雖聖人復生不可得而斤也,退之所罪者其跡也曰:&ot;髡而緇,無夫婦父子,不為耕農蠶桑而活乎人&ot;若是,雖吾亦不樂也退之忿其外而遺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韞玉也吾之所以嗜浮屠之言以此[注]
在這篇文章中,柳宗元比較全面地闡述了他對佛教的態度針對韓愈的指責,他認為,佛教義理往往與儒家的基本精神相合,不能因為它是&ot;夷&ot;法而加以摒斥
在這一點上,柳宗元主張兼收並蓄,勇於吸收外來的優秀文化成果,&ot;取其韞玉&ot;,表現出一種開放的文化心理至於對佛教徒不講世俗之倫理,脫離生產勞動等消極方面,柳宗元與韓愈一樣不贊成他在《送元懸師序》中批判&ot;世之為釋者,惑不知其道,則去孝以為達,遺情以貴虛&ot;,是沒有真正參透佛教的教理,讚揚釋元懸在對待&ot;孝&ot;的問題上&ot;吾見其不違,且與儒合&ot;他還批評&ot;今之言禪者,有流蕩舛誤,迭相師用,妄取空語,而脫略方便,顛倒真實,以陷乎已,又陷乎人&ot;[注]
柳宗元對待佛教,是以儒學為價值標準,取其&ot;有益於世&ot;者,援佛以濟儒他認為佛理&ot;與孔子同道&ot;[注],具體有這樣幾點:
1&ot;不愛官,不爭能&ot;,合乎儒家的生活態度柳宗元在《送僧浩初序》中說:
&ot;且幾為其道者,不受官,不爭能,樂山水而嗜閒安者為多吾病世之遂遂然唯印組為務以相軋也,則舍是其焉從?&ot;在他看來,佛教大師的恬退閒安,與當時官場中爭肆奔競、貪戀祿位的風氣形成鮮明的對比傳統儒家倡導&ot;安貧樂道&ot;,佛學與之相通
2&ot;合所謂生而靜者&ot;,即與儒家的性善說相符合《禮記&iddot;樂記》說:&ot;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物而動,物之慾也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ot;柳宗元認為儒家的這種&ot;主靜&ot;說經過異端的篡亂,異說紛紜,失去了原旨,&ot;孔子無大位,沒以餘言持世,更楊、墨、黃、老益雜,其術分裂&ot;而直到佛教學說出現,才恢復了儒家&ot;主靜&ot;說的本源,&ot;吾浮圖說後出,推離還原,合所謂生而靜者……其道以無為為有,以空洞為實,以廣大不盪為歸其教人,始以性善,終以性善,不假耕鋤,本其靜矣&ot;[注]在這一點上,柳宗元把儒、佛之道調合在一起,認為佛學的性善論貫徹始終,正與孟子&ot;性&ot;說相通
3&ot;本於孝敬,積以眾德&ot;,合乎儒家倫理&ot;孝道&ot;是儒家政治倫理思想的重要內容佛教原本不主孝道,規定不禮國王,不拜父母但佛教傳入中土以後,經過改造,逐漸適應了傳統儒家政治倫理思想的要求,也提倡&ot;孝道&ot;,如《大報恩》十篇,&ot;鹹言由孝而極其業&ot;[注]他在《送氵睿上人歸淮南覲省序》中說:
&ot;金仙氏(按:金仙為佛教之異名)之道,蓋本於孝敬,然後積以眾德,歸於空元
其敷演教戒於中國者,離為異門,曰禪、曰法、曰律,以誘掖迷濁&ot;柳宗元認為在提倡孝道這點上,佛教&ot;且與儒合&ot;
4佛教的戒律與儒學的禮義相通唐德宗時,懷海禪師居於江西百丈山,創禪院制度,為禪師立下了行為戒律其中首先講報恩、尊祖,用儒家的忠、孝觀念補充了佛教戒律的內容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