叼著貓的老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澡豆製作過程中,將豬胰研磨,增強了胰腺中所含的消化酶的滲出,混入的豆粉中含有皂甙和卵磷脂,後者有增強起泡力和乳化力的作用,不但加強了洗滌能力,而且能滋潤面板,所以它算是當時一種比較優質的洗滌劑。
然而,由於要大量取得豬胰腺這種原料委實困難,所以澡豆未能廣泛普及,只在少數上層貴族中使用。
後來,人們又在澡豆的製作工藝方面加以改進,他們在研磨豬胰時加入砂糖,又以碳酸鈉(蘇打)或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鉀)代替豆粉,並加入熔融的豬脂,混和均勻後,壓制成球狀或塊狀,這就是“胰子”了。
豬油在40℃熔融,而豬胰臟此時發揮脂肪酶的分解作用,將豬油分解為高階脂肪酸,這些脂肪酸與隨後加入的草木灰鹼劑發生皂化反應,生成了脂肪酸皂。這就是現代肥皂的主要化學成分。
而在西方據史料記載,最早的肥皂配方起源於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的時候,人們便將1份油和5份鹼性植物灰混合製成清潔劑。
在歐洲關於肥皂起源的傳說很多,一說古羅馬的高盧人,每遇節日便將羊油和山毛櫸樹灰溶液攪成稠狀,塗在頭髮上,梳成各種髮型。一次,節日突遇大雨,髮型淋壞了,人們卻意外發現頭髮變乾淨了。又傳說,羅馬人在祭神時,燒烤的牛羊油滴落在草木灰裡,形成了 “油脂球”。
婦女們洗衣時發現,沾了“油脂球”的衣服更易洗乾淨。由此發明了肥皂。
早期的肥皂是奢侈品,直至1791年法國化學家盧布蘭用電解食鹽方法廉價製取火鹼成功,從此結束了從草木灰中製取鹼的古老方法。19世紀末,制皂業由手工作坊最終轉化為工業化生產形成了現在的肥皂。
想到就要做到。過了幾天。陸子龍見到族人收集了十幾陶盤的油脂後。陸子龍馬上行動。他先帶領族人用陶泥捏造了20多個長10厘米,寬5厘米的長方形模具,在剛剛捏造的模具內,壓上幾片樹葉,讓模具中,獲得清晰的樹葉的造型。
這些模具當晚就拿到瓷窯進行燒製。第3天,陸子龍就收到了15個內壁印有樹葉造型的瓷制模具。
有了模具後,陸子龍讓族人再陶鍋中煉製這些油脂,他先將這些大塊的油脂用石頭切碎,切成小丁,然後放入陶鍋中,將陶鍋放到大火上燒。不一會油脂被煉化,香氣四溢。
隨著油脂的煉化,陶鍋中的油脂塊迅速縮小,最後只剩下很焦黃的很小的油渣,漂浮在液化的油脂中。
這些小的油渣主要是肌肉和蛋白質,已經沒有了油脂,隨後他用柳條編織的笊籬,將這些油渣撈起,控幹油脂後放入一個空陶盆中。待這些油脂溫度降低,他撒上食鹽,這些油渣就成了部落中孩子們美味的零食。
接著他帶領族人首先製造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鉀。他先將草木灰放入一個陶鍋中,加入1.2倍草木灰重量的水接著去進行攪拌。接著除去除雜質,透過4層麻布和碳粉的過濾,獲得鹼液。
這時鹼液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鈉和碳酸鉀。他在另外的套鍋中加入陶窯中燒製的大量生石灰(主要成分是氧化鈣),在生石灰中注入清水,生石灰和水發生劇烈的放熱反應,套鍋中熱氣蒸騰,繼而套鍋中的水沸騰了起來。
陸子龍為了防止族人們被燙傷,帶領大家先暫時躲避到一邊,等石灰水逐漸冷卻後,獲得了石灰水溶液(主要成分是氫氧化鈣)。
將澄清的石灰水加入到鹼液中反應,生成大量的沉澱(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再透過四層麻布和碳粉過濾掉沉澱的碳酸鈣,剩下的溶液就是氫氧化鈉(也含有氫氧化鉀)溶液。
不過不論是氫氧化鈉還是氫氧化鉀都能進行皂化反應。所以二者的混合溶液對肥皂的質量沒有影響。接著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