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振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道德經》第十九章
原文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譯文
拋棄聰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拋棄仁義,人民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拋棄巧詐和貨利,盜賊也就沒有了。聖智、仁義、巧利這三者全是巧飾,作為治理社會病態的法則是不夠的,所以要使人們的思想認識有所歸屬,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拋棄聖智禮法的浮文,才能免於憂患。
對於這一章的理解存在多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老子是針對當時社會的弊病提出的治理方案。當時社會追求所謂的“聖智”“仁義”“巧利”,導致了人心的浮躁、虛偽和社會的混亂,老子主張摒棄這些表面的、形式化的東西,迴歸到純真、質樸的狀態。另一種觀點認為老子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理想主義色彩,在現實社會中難以完全實現,但其中倡導的減少私慾、保持質樸等觀點對於個人的修身養性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哎呀呀,哎呀呀,這解釋的太深奧,簡直太棒了,簡直是出淤泥而一塵不染,良藥苦口而不一定能治大病啊。記得有一個什麼叫獸,叫什麼牆,那解釋的還不如個業餘的網友呢。
我在百度上搜尋了一下相關資訊,結果發現但凡與國學有所牽連的內容,大多需要付費才能觀看。這不禁令人氣憤:那些國學經典、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以及優美動人的詩詞歌賦,明明都是我們先輩們智慧的結晶、心血的凝聚,本應成為後輩學者們共同鑽研探討的公共財富呀!它們承載著歷史的記憶,蘊含著民族精神的核心,理應為所有人所共享,以便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怎麼就成了個人的收費工具啦?!難道他們連最基本的臉面都不要了嗎?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屬於全體人民,怎能被某些人當作謀取私利的工具呢?這種做法簡直就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褻瀆和玷汙!
寺廟是人們心靈的淨土,無論貧窮貴賤,都能在那一方天地中尋求到內心的寧靜與慰藉。那是一個佛祖平等看待眾生的神聖之所,每一個踏入佛門的人,都懷揣著對生活的祈願和對佛法的敬畏。
然而,從收費的那一刻起。卻在無形之中將人劃分了開來。這道無形的界限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
這一切是不是佛祖的本意呢?在佛教的教義中,因果報應是核心之一。
若這種行為是對信仰的褻瀆,佛祖是否會降下懲罰?如果他們並未因此遭受報應,那是否意味著佛祖預設了這一切?亦或是佛祖根本就看不到這一切?
前三句,有兩句是有關農民的,說明這個社會農民起著至關重要的決定。三句話提到六德,聖、智、仁、義、巧、利。神聖,智慧,仁慈,義氣(講究)最高尚的詞讚美著最平凡的農民。偷機取物說的是小偷和盜賊,唯利是圖說的是商人。
我們再來看一下老子的作品,第十九章,叫獸對其解釋。
拋棄聰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怎麼就拋棄智慧人民就能得到好處呢?拋棄智慧那不就成傻子了嘛。還拋棄呢,但凡少讀一本書,都跟不上時代的步伐,還拋棄呢!在現代社會,我們習慣了用智慧去競爭、去獲取利益。但我們也看到了聰明智巧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智商高用對地方了,富甲一方,用錯地方了禍害一方。
什麼意思呢?
在這片看似平靜如鏡,實則暗潮湧動的天地間,有些站在高處、掌控關鍵的人,常常把自己裝點得正氣凜然 。他們外表光鮮亮麗,話語間滿是大道理,好似他們就是世間公正的代言人。可實際上,這都只是他們用來遮蓋內心貪婪與私慾的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