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薪火 (第1/2頁)
頂蕩八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春日的明德堂,一片細雨潤物無聲。這是一個特別的日子——首屆師範生即將畢業。這些未來的教育家們,將把明德之道傳播到更廣闊的天地。
清晨,葉知秧獨自走在廊下,看著牆上的題字:"明德至善,澤被千秋。"這些年,教育改革的火種已經遍地開花,但如何讓這火種永續傳承,是她最深的思慮。
"先生。"王子明快步走來,"畢業典禮的準備都完成了。只是"
"只是什麼?"
"學生們說,想請您為他們上最後一課。"
葉知秧欣然應允。很快,大堂內座無虛席。臺下不只有即將畢業的師範生,還有從各地分堂特意趕來的教習。
"今天,"她開門見山,"我想跟大家談談'傳'字。"
她提筆在牆上寫下"傳"字,又將其拆分:"'傳'字由'人'字旁,顯示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專'字意味著既要專業,又要專注。這就是為師之道的根本。"
臺下響起沙沙的記錄聲。這些年輕人都明白,這是一堂關於教育本質的課。
"但是,"葉知秧話鋒一轉,"傳不是簡單的複製。教育如同種樹,我們播下的是種子,但長成什麼樣的大樹,要由土地和氣候來決定。"
她舉例說明:這些年,各地分堂都發展出了自己的特色。有的在傳統基礎上創新,有的結合本土文化發展,每一處都是獨特的教育風景。
"這才是我們期待的。"她說,"教育必須與時俱進,因地制宜。你們未來要做的,不是照搬明德堂的模式,而是在理解教育本質的基礎上,創造適合當地的教育方式。"
一個學生提問:"但如何在創新中不失本源?"
葉知秧微笑:"這就要說到'相傳'二字。'相'字包含互動之意。教育不是單向灌輸,而是教學相長。老師教導學生,同時也要向學生學習;傳承傳統,同時也要擁抱新知。"
她特意提到了幾個典型案例:
有的師範生在實習時,從農家子弟那裡學到了實用農技,於是改進了農學教材;
有的在邊疆教學,吸收了遊牧民族的智慧,創造了新的教學方法;
還有的在海外建校,把中土教育與當地文化融合,開創了跨文化教育的新模式。
"看到了嗎?"她說,"這才是真正的薪火相傳——既有傳承,又有創新;既守住根本,又與時俱進。"
正說著,一個特別的訪客到了——是當年第一批明德堂的學生,如今已是各地名師。他們帶來了自己的教學心得,準備與新一代教師分享。
一位在邊疆辦學的老教習分享說:"剛開始我也是照搬明德堂的方法,後來發現行不通。直到向當地牧民學習,瞭解他們的需求,才找到了正確的教學方式。"
"對!"另一位在江南任教的師長說,"教育要紮根本土。我們在水鄉辦學,就特別重視水利知識,把它融入各門課程。這樣的教育才有生命力。"
聽著這些經驗分享,年輕的師範生們若有所悟。他們明白,自己肩負的不只是傳授知識的責任,更是繼往開來的使命。
午後,葉知秧帶領大家參觀了明德堂的"教育藏館"。這裡收藏著這些年各地教育實踐的記錄: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有創新的方法,也有思考的火花。
"這些都是寶貴的財富,"她說,"但更重要的是你們要創造新的教育智慧。"
臨近傍晚,畢業典禮正式開始。但這不是傳統的頒發畢業文書,而是一場"教育誓約"儀式。每位畢業生都要展示自己的教育理想和實踐計劃。
一個準備去邊疆的學生說:"我要把教育辦成連線不同文化的橋樑。"
一個打算回鄉的學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