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天下一家 (第1/2頁)
頂蕩八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春日的明德堂,一片歡聲笑語。來自世界各地的學子們正在舉辦一場特別的慶典——慶祝國際教育網路正式建立。
"先生,您看。"王子明指著牆上的地圖。密密麻麻的紅點標註著各地的明德分堂:從西域到南洋,從波斯到天竺,教育的火種已經遍佈四方。
葉知秧輕撫地圖,想起了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當初的一個教育改革夢想,如今已經開花結果,影響遠播四海。
"這位是阿米爾,"王子明介紹道,"大食分堂的第一批學生,現在已經成為那裡的主教習了。"
阿米爾用流利的漢語說:"先生,我們那裡的學堂已經發展出了自己的特色。既保持了明德的理念,又融入了大食的傳統。"
他取出一份教案。大食分堂在傳統課程之外,特別加強了數學和天文的教學,這是當地的優勢學科。更有趣的是,他們創造了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把大食的思辨傳統與中土的實踐精神結合起來。
"這正是我們期待的。"葉知秧說,"教育要因地制宜,創造性地發展。"
會場的另一邊,南洋分堂的代表也在展示他們的成果。他們利用當地豐富的航海資源,開發出了一套獨特的航海教育體系。
"最有意思的是這個。"一位南洋教習指著一本厚厚的冊子,"這是我們師生合編的《海道志》,集合了各國的航海智慧。現在已經成為海上絲路的重要指南。"
正說著,天竺分堂的學者帶來了一個特別的禮物:一套用多國語言寫就的醫書。這是他們把中土醫術、天竺醫理和各地民間驗方結合研究的成果。
"醫道無國界。"那位學者說,"我們發現,不同地方的醫術雖然理論不同,但都有其獨特的智慧。把它們結合起來,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葉知秧欣慰地點頭。這正是教育國際化的真諦:不是簡單的知識輸出,而是智慧的互鑑與創新。
一個令人驚喜的發現是,各地分堂都自發形成了"教育創新圈"。不同背景的師生在朝夕相處中,不斷產生新的想法。
比如,波斯分堂的師生髮明瞭一種新的算學教具,把波斯的幾何學和中土的算術原理結合起來,讓抽象的數學變得生動有趣。
西域分堂則創造了"商學實踐課",讓學生在實際的貿易活動中學習商業知識。這種教學方式很快在絲路沿線推廣開來。
最引人注目的是各地發展出的"跨文化課程"。學生們不僅學習知識,更要了解不同的文化傳統,培養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這才是最寶貴的。"葉知秧對林月笙說,"我們培養的不只是學者,更是能夠溝通不同文明的使者。"
但挑戰也在顯現。有人擔心文化失去特色,有人怕傳統受到衝擊。
"恰恰相反。"葉知秧說,"真正的文化交流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而是在理解和借鑑中創新發展。看看各地分堂的例子:他們不是拋棄傳統,而是讓傳統在新的土壤中煥發生機。"
為了更好地推動這種交流,明德堂設立了"文明互鑑研究院"。這裡不僅翻譯各國典籍,還研究如何促進文化的對話與融合。
"比如這個。"一位研究員展示一項成果,"我們發現各個文明對'和諧'這個概念都有獨特理解。透過比較研究,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了這個人類共同的追求。"
最令人欣慰的是看到年輕一代的成長。那些在國際教育網路中成長的學子,自然而然地培養出開放包容的胸懷。
"先生,"一個學生說,"在分堂學習的經歷讓我明白:雖然我們來自不同的地方,說著不同的語言,但對真知的追求是相通的。"
這正是葉知秧最期待的變化。她始終相信:教育最重要的不是傳授知識,而是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