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德澤千秋 (第1/2頁)
頂蕩八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暮春的明德堂,桃李紛飛。葉知秧獨自走在落花鋪就的小徑上,一片花瓣輕輕落在她的肩頭。不知不覺,明德堂已經走過了第五個年頭。
正出神間,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打破了清晨的寧靜。
"先生!快看!"王子明匆匆趕來,手中揮舞著一封信箋,"江南水患,李元鋒他們在那裡辦了個臨時醫學堂,專門教授災民防疫知識和簡單醫術。現在已經有上百人學會了基本治療!"
葉知秧展開信箋,只見字裡行間都透著振奮。信中說,當地不少漁民和船工也加入了救助。他們把祖傳的水性和航行經驗教給醫者,讓救援更加有效。醫者則教他們識別常見病症,懂得自救和互救。
"這才是活的學問。"葉知秧欣慰地說,"在實踐中教學,在需要處施教。"
王子明又取出一封信:"先生您看,這是小翠從西域發來的。她在絲路商隊中設立了流動醫館,一邊給商旅看病,一邊收集各地的醫術經驗。"
信中詳細記載了許多新發現:有西域人用的特殊藥材,有遊牧民族治療馬傷的秘方,還有沙漠商人預防中暑的偏方。小翠不但把這些經驗整理成冊,還結合中土醫術加以改良,創出了不少新的療法。
"她還說,"王子明繼續道,"有不少異族商人對我們的醫術很感興趣。她就把《醫學入門》翻譯成幾種文字,在路上教授基礎醫理。現在每到一處,都有人專門等著跟她學習。"
葉知秧想起了小翠剛入學時的模樣。那時她年紀最小,卻總說要把醫術傳得越遠越好。如今,她真的在用自己的方式實現這個夢想。
"先生,"王子明忽然正色道,"您還記得當初為什麼要建明德堂嗎?"
葉知秧愣了一下,隨即笑道:"你是想說,我們的初心已經開花結果了?"
她走到院中的老槐樹下。這棵樹見證了明德堂的所有成長。樹下的石桌上,還擺著昨日批改到一半的考卷。那是各地學堂送來的新課程試驗報告。
"其實當初,"她緩緩說道,"我只是想建一個不同於傳統的學堂。讓學問不再是枯燥的說教,而是活的智慧。"
"但現在,"王子明接道,"明德堂的理念已經傳播到了天涯海角。"
確實如此。除了李元鋒和小翠,其他學子也都在各自的崗位上開創新局:
在嶺南,趙明遠把商業經驗編入教材,辦起了專門培養商才的學堂;
在北疆,張子謹結合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創立了移動課堂,讓知識追隨牧民的遷徙路線;
在江南,林青雨不但把醫術教給更多女子,還特別注重培養她們的獨立品格。
正說著,又有人送來捷報:西域的一個大商號決定出資,在絲路沿線建立十所明德分堂。
"商人重利,為何願意投入教育?"王子明不解。
"因為他們看到了知識的價值。"葉知秧解釋,"掌握知識的商人,眼界更開闊,經營更有方法,利潤自然更大。"
這時,蕭遠珩匆匆而來:"夫人,您猜我剛收到了什麼?"
他取出一份奏摺。原來是邊疆都護送來的報告,說自從推廣教育以來,各族關係明顯改善。不少部落主動派子女來學習,有的還自發組織翻譯典籍。
"教育的力量,"葉知秧感慨,"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它不僅傳播知識,更能化解隔閡,增進理解。"
正說著,又有新的訊息傳來:太醫院決定把明德堂的醫術教學方法推廣到全國;工部要把技藝班的創新經驗編入新的工匠培訓制度;禮部請明德堂協助改革科舉制度
"先生,"王子明有些擔心,"發展得這麼快,會不會有問題?"
葉知秧卻很鎮定:"樹大了自然會開枝散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