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塵有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四象從五行論:木、火、金、水。
五行中金、木、水、火代表著四象,即少陽、太陽、少陰、太陰。
木者少陽、火者太陽、金者少陰、水者太陰,土者,陰陽老少,木火金水衝氣所結。
四象與五行相比,唯獨少了土,土者中央也。所以,這就是秦文軒所使用的五行攻防決為什麼是東、南、中、西、北。羅盤的最中央就是為土,九宮的時候,中央宮為什麼為土的原因。
四象與五行也可以說是同源事物,但又不是相同屬性的事物構成體系。
從遠端屬性的源頭性來講,陰陽是其產生的源頭;
從直系屬性關聯關係來講,四象是五行至親。
四象為五行之母。
《黃帝內經》中,練氣期對應的是肝,築基期對應心,結丹期對應脾。
《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柩》。
脾主運化。
脾主運化,是指脾具有把飲食水谷轉化為水谷精微(即谷精)和津液(即水精),並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轉輸到全身各臟腑的生理功能。
這是整個飲食物代謝過程中的中心環節,也是後天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主要生理機能。
脾主運化分為運化食物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面的生理。
運化食物。
運化食物,是指脾氣促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並轉輸其精微(谷精)的功能。
食物經胃的受納腐熟,被初步消化後,變為食糜,下送於小腸作進一步消化。
食物的消化雖在胃和小腸中進行,但必須經脾氣的推動、激發作用,食物才能被消化。
由胃傳入小腸的食糜,經脾氣的作用進一步消化後,則分為清濁兩部分。
其精微部分,經脾氣的激發作用由小腸吸收,再由脾氣的轉輸作用輸送到其他四髒,分別化為精、氣、血、津液,內養五臟六腑,外養四肢百骸、皮毛筋肉。《黃帝內經·素問》中“脾為孤髒,中央土以灌四傍”。
因此,脾氣的運化功能健全,則能為化生精、氣、血等提供充足的養料,臟腑、經絡、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組織就能得到充足的營養而發揮正常的生理活動。
若脾氣的運化功能減退,稱為脾失健運,也必然影響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而出現腹脹、便溏、食慾不振以至倦怠、消瘦等精氣血生化不足的病變。
運化水液。
運化水液,是指脾氣的吸收、轉輸水精,調節水液代謝的功能。脾氣運化水液的功能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將胃和小腸消化吸收的津液,即水精,以及大腸吸收的水液,由腎氣的蒸化作用回吸收的水液,經脾氣的轉輸作用上輸於肺,再由肺的宣發肅降作用輸佈於全身,使“水精四布,五經並行”(《黃帝內經·素問·經脈別論》)。
二是在水液的代謝過程中起樞轉作用。肺為水之上源,腎為水之下源,而脾居中焦,為水液升降輸布的樞紐。凡水液的上騰下達,均賴於脾氣的樞轉。
脾氣散精,將水精和部分谷精一同上輸於肺,其中清純部分經肺的宣發作用,輸佈於皮毛、肌腠和頭面諸竅而潤澤之;濃厚部分在肺的肅降作用下,下行濡潤五臟六腑。
輸送到面板肌腠的津液被利用後可化汗排出體外。輸送到臟腑的水精,被臟腑利用後化為濁液歸腎或膀胱,經腎氣的蒸化作用,濁中之清上升,經脾氣之轉輸上達於肺,再次參與水液代謝;濁中之濁變為尿液排出體外。
由於脾氣在水液的升降佈散運動中發揮著樞轉作用,使之上行下達,暢通無阻,從而維持了水液代謝的平衡。
若脾氣運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必然導致水液在體內停聚而產生水溼痰飲等病理產物,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