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初到伊水1 (第1/4頁)
泣血染長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小興安嶺,
黑龍省,伊水市,張家屯。
伊水市是黑龍省下轄的縣級市,距離中蘇邊疆不足150公里。
地理位置在小興安嶺南坡腹地,地勢中間低,兩邊高,多山峰樹林,人口只有十幾萬,面積卻是極大。
東西寬80餘公里,南北轄長100餘公里,佔地總面積高達六千多平方公里。
是四九城東城區面積的150倍有餘,真正的地廣人稀。
伊水市下轄十個鄉鎮,張家屯所屬的鹿原鎮是其中之一。
鹿原鎮下轄有六個村子,張家屯便是其中之一,屯子裡生活著兩百來人,以張姓為主,據說祖上是民國時期闖關東的,不知怎的一路來到這裡,荒無人煙,最後與當地人結合,就此定居。
鹿原林場,離屯子不遠,六七里的路程。
林場中有上百工人,主要由張家屯村民與外來知青構成,是前些年和兵團農場一個階段建造的,也是出於政治經濟需求。
清晨,鹿原林場,雪原的霧凇冰凌結晶,林間的空氣寒冷清新,靜籟的山林空曠純潔。
“一二三!”
“一二三!”
“一二三!”
“起——”
“起”字脫口,一棵成人環抱粗的重木,赫然被六個男人一口氣抬了起來,每個人都像是悶了一口烈酒一樣,唰地一下子,臉都紅了!
“走——”
排頭的大當家,二當家一聲令下,抬木的六個人如同端午划龍舟的劃手,動作整齊劃一,腳踏厚厚地積雪,步伐一致地向前邁進。
在領頭的光頭濃眉、清秀、壯碩少年的帶領下,眾人踏雪而行,步伐漸漸穩健,歌聲漸漸響起。
“到農村去到邊疆去”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祖國,祖國”
“養育了我們的祖國”
“要用我們的雙手”
“把您建設得更加富強”
......
悠揚、洪亮的歌聲,迴盪在安靜空蕩的山林雪原中,知青們口中唱著《到農村去到邊疆去》,邁步向前。
沉重的木頭,扛在眾人肩頭。
寒冷地天氣,一幫知青身上熱氣蒸騰,尤其是脖子處,就像是一個個開水煮得沸騰的茶壺嘴,不停地冒著蒸氣。
領頭的少年,光頭更是冒起了白煙兒。
伐木工人的日子很苦。
天氣惡劣,工具落後,任務繁重。
即使林場裡有蘇聯時期,援助的老式重型油鋸,但那玩意兒又費油,又重,經常卡殼還容易爆炸,快是快了點,但提著幾十斤的油鋸幹活,一點兒也輕鬆不起來。
甚至還不如用手鋸慢慢磨。
工作進行可以說是十分艱難。
更不要說,木頭砍完不算完,還要像現在這樣扛木頭,用人力把木頭扛下山,其中的困難可想而知。
尤其是對這些年齡只有十五六歲、身體還沒有發育健全的少年人來說。
張家屯的三十幾個老知青裡面,幾年下來,各個肩膀上都是腫得高高的肉蘑菇,根本消不下去。
女知青也不好受,女知青肩負著育苗工作,還要負責植樹造林、森林護理、後勤保障、採集林產品等工作。
長時間行走在山林裡,秋冬季節,腿腳泡在冰冷的雪層下,很多女生早早地患上了關節炎,關節疼痛,每天晚上要聚在火炕上烤很久才能緩解過來。
甚至在有的地方,女知青也要負責砍樹,搬運木頭,一群十五六歲的小女生,搬運著兩人合抱的重木,從山上到山下,其艱辛與痛苦是難以想象的。
不過在林場插隊也有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