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雲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大侄帶著換姑來到莊上,二侄夫婦也來了,於是就在楊家房子的東邊另找一個宅子居住。侄兒們不久就轉移到僧道橋街上孫家宅子,把大嫂也接來同住。我的妾侍譚氏從京城回到儀徵,我也上岸住到三譚莊譚姓屋裡。譚氏與鴻甫侄兒是近親,和我也算有點關係,他的房子比楊宅寬敞很多。
我七妹、八妹已經長大成人,可是婚期都未定。當此時艱,她們更應該早點成家,不能講究的地方也只好將就了。兩人嫁妝兼考在世時已經備辦好,於是就選定六月十一日,讓三弟姨太太帶著七妹回牛王營,送到程家。程家單寒,妹夫程湛華是丁亥舉人,在鄉下安分讀書。
至於八妹,道光二十三年阮文達先生(即阮元)還在的時候,就有意和我們聯姻,因為阮八世兄性情痴呆,兄弟幾個也都不是能吃苦擔責的人,我就堅定地拒絕了。沒想到十年後,兼慈在揚州還是答應了,這也可以證明姻緣的確自有天定。妹夫是個禿頭,並且性情頗愚,因為這門親事是兼慈主張的,所以姨太太(八妹的親生母親)常有閒言。可是事情已成定局,八妹也在六月出嫁了。我也總算了卻了七妹和八妹的這兩樁人生大事。至於她們將來幸福與否,那就是她們兩人的命了。
本地官員賦稅之外常常另外攤派捐輸,幾乎每年都有。有畝捐,即按畝派捐;有指捐,就是指定張三捐多少李四捐多少。儀徵人煙稠密土匪眾多,縣令也是更換無常,每次新官到任,一定指捐一次。幾年來所捐的銀子不在少數,至於這筆錢捐了之後,縣裡怎麼用的,那就不知道了,也不見這些父母官對我們有任何獎勵。民力幾何,怎能承受這種盤剝?
我家除了幾畝薄田外,沒有其它進項,自從兼考去世後,每年入不敷出。三弟聽說又要捐款,深以為苦,提出和我分家——家產的規模小了,捐款也能少些。我說:「你既然提出分家,我也不勉強,田地的肥沃與貧瘠,佃戶的勤勞與懶惰,都憑三弟你分派,我沒有任何意見。」
家產是這樣分的:兼慈自己管理的田產,現歸三弟收管,將來作為兼慈的祭田;庶母管理的田產,也歸三弟經營,將來作為三弟自己的田產。因為三弟是庶母所生,和我沒有關係。還有一處孫家抵押的田產,也歸三弟管照,也算是兼考的祭田。家裡的田產,牛王營一處是我的親生父親留給我的,當然歸我所有。鐵壩頭、田家塋的田產是我用自己的積蓄買的,我讓三弟也拿來平分,而不要說是我的私產。只有周家坡一處,我的親生父親、黃夫人、邵夫人都葬在那裡,當年購置這塊田,也是邵夫人和王氏變賣首飾共同買下的,裡面也有兼慈和庶母的私房錢在內,我讓三弟將這份產業分給我,作為三座墳墓的祭掃費用,至於庶母出的那一部分錢,單獨劃出由我歸還。兼慈命令在我的田產裡,每年拿出一些錢作為孝敬,我讓大侄每節呈送五十兩,一年共一百五十兩。兼慈又命提出一份產業給長孫蘭兒。我說蘭兒並無兄弟,我的家產都是他的,也就不必單獨分一份了。
我先前在臨洺關及長垣帶兵時,其間兵勇口糧支用的這筆帳,桂良一定要我具名報銷——他之所以這麼做,不過是因為當年他拿這個來誣陷過我,現在用這來堵悠悠之口罷了。他發公文到向帥和總督怡良處,之後公文轉到儀徵本邑。我閱後當即回復,趕緊收拾行李,赴保定核算。實際上,當年的錢糧帳目都不是我經手,只是既然此事關係到軍隊糧餉,又奉札飭,不敢推諉,擔心桂良又藉此生事。
年輕皇上的召見
七月二十四日,我從三譚莊起身,到僧道橋上船,從外湖行走,一路順風,三天就到了清江。只是天氣酷熱難耐,到王家塋史行家裡小住幾日,於八月初四日再上路。因為帶的盤纏不夠,我就將書箱交給史行,順便託人帶往北京。我在沂州府僱轎,到齊河出山。河南北岸銅瓦箱黃河決口後,直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