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生活中,常常會遇見這樣的人:他總對別人熱情似火,想得到別人的積極回應,結果卻是事與願違;他急切地想幫助別人“變好”,可對方總是浪費他的好心。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是他的寫照。
生每次被別人冷落和辜負,他都會帶著三分委屈、七分惱怒,無辜地向別人尋求答案:“為什麼我一片好心,結果卻得到這樣的待遇?”他從來沒有考慮過每個人的認知差異,總以自己的認知代替別人的認知。
殊不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標準。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你認為的“好”,對別人不一定是真正的好。就像愛吃辣的,把珍藏很久的辣椒送給愛吃甜的。不被需要的“好”,只是一廂情願的自我感動而已。
自以為是的“好”,可能是一種傷害。人與人是不同的,不同環境、不同年齡、不同認知的人,對待好壞的標準不同。你以自己的經驗“好心”插手別人的事情,往往會忽略對方真實需要的好,最終傷害到他。
很多熊孩子的養成,便是因為父母以他們習慣的“好心”保護著孩子,讓孩子忽略了生活的真實對錯。“他那麼小,你一大人怎麼還和他計較呢?”“又不是什麼重要東西,孩子不是故意弄壞的,何必咄咄逼人呢?”
正是這樣無邊界、過於溺愛的“好”,使得孩子失去了正確的判斷,認為父母會幫他們做好一切,最終讓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變成了“人見人恨”的“熊孩子”。是誰的錯呢?就是父母自以為是的“好”造成的結果。
心理學上有個“親密間隙”的概念,指的是人與人之間要有恰到好處的距離。太遠了,沒有安全感;太近了,沒有自我空間。“熊孩子”的悲劇,往往是父母用自以為是的“好”,毀了孩子對事物的正確認知。
愛爾維修說:“有多少傷害,都是打著為你好的名義。”聽起來很扎心,但確實是如此。逾越了原本的邊界和距離,丟失了選擇和底線,那這種“好”不僅不會給對方帶來你認為的好處,反而會成為一種傷害。
充滿控制慾的“好”,實際是一種冒犯。打著“為你好”的旗幟,對別人的生活橫加干涉。這種“好”,不會讓別人感到舒服,而是讓人難以忍受。即便吃多了甜食對身體不好,也不能限制他人點滴糖分都不沾。
人有逆反心理的,他喜歡的事,你越不讓他做,他越會和你對著幹,偷偷地,甚至明目張膽地做。即便是為他好,也需要分析整體的特徵,而不是以你的認知和觀點,強行要求他按你認為的方向去做。
你提出“意見”,本質是強化他,而不是滿足“聽我的就會變好”的優越感和自我認同的需求,似乎不聽你的就會很差勁。如此做法,是你的控制慾在作祟,也是對他人的否定,這自然會激化矛盾和對方的反抗。
很多人都是打著“我是為你好”的幌子,對他人生活橫加干涉,實際卻是滿足自己的需求。這種“好”,自然不會得到別人的認同和喜歡。沒有人會喜歡自己的生活被他人橫加干涉,被強人所難和深切冒犯。
功利十足的“好”,本質是一場交易。都說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所有對你好的行為,背後都隱藏著一定的目的。不可否認,沒有人有義務對你好,他總是在對你的時候,期待從你這裡得到某些回報。
不管是容易被人看穿的物質利益“對你好”,還是隱蔽性高的索取情緒價值的“對你好”,他們都不是無的放矢的,都想從你這裡得到某樣東西。或者是物質回報,或者是情感回報,或者他想要的其它報酬。
真正的“付出”,是主動而心甘情願的給予;付出感是心不甘情不願的付出,是認為自己在犧牲,被虧欠,應該獲取回報的。功利十足的“好”,不是真心付出,而是想得到某些回報的一種交易行為。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