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十大意難平人物第十位:譚嗣同! (第2/2頁)
蝸牛睡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自珍滿目敬意,看著光幕上血跡斑斑的譚嗣同,擲地有聲:
“九州大地,並不全是矇昧之人,這譚嗣同便是上天降下的人才!”
……
【在一片混沌的晚清,北京的一處衚衕府邸,譚嗣同來到了這個世間】
【他的父親譚繼洵已經坐上了湖北巡撫的高位】
【有著如此顯赫的背景,譚嗣同從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憑藉著一手極好的文章,被當時的大學究歐陽中鵠看中】
【於是,譚嗣同拜其為師,在歐陽中鵠的影響下,他很快被愛國教育所薰陶】
【因此,對於真正對國有利,對民造福的文章十分推崇】
【至於傳統形式上的八股文,譚嗣同嗤之以鼻,在課本上大筆一揮,瀟灑地寫下“豈有此理”四個醒目的大字】
【之後,他又外出求學,歷經輾轉多地,拜訪了多位名師】
【對於算學、格物致知學,以及外來的文化都廣為涉獵】
【就連當時皇帝的老師翁同龢在見到譚嗣同後,都對其讚不絕口,稱其為可造之材】
【在這個過程中,譚嗣同的思想已經轉變為民主性】
【然而,就在他想要深造之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國仇家恨讓他止住了腳步】
【當時,清朝和日本在海上大戰】
【剛開始的時候,戰況呈現一面倒的局勢,清朝軍隊不斷潰敗】
【身居幕後的慈禧為了她皇位的安定,一心想要向日本求和】
【因此,即便是陷入重圍的北洋海師多次擊退了日軍的猛攻】
【但卻遲遲等不來後方的支援,致使全軍覆沒】
【緊接著,以慈禧為首的主和派便向日本簽訂了割地賠款的《馬關條約》】
【不僅將臺灣割讓出去,還賠款兩億三千萬兩白銀】
【此舉使中原大地一陣沸騰】
【譚嗣同聽聞後,義憤填膺】
【他回到了家鄉,大力提倡新學,並設立學堂,廣收弟子,希冀國家富強】
【不久後,他又與當時參加會試的一千多名舉人,向清廷上書,提出變法事宜】
【在譚嗣同看來,清廷不顧四萬萬人民的意願,向敵人乞和,是對人民的不忠】
【不顧前線將士、國之大計,而貪圖享樂,是對國家的不忠】
【要想改變這種局面,那邊只有一個方法】
【實行變法,救亡圖存】
……
戰國時期
各國的變法主導者似乎有些感同身受,在他們眼中,國家疲弊,的確唯有變法這一條路,才能使國家富強起來。
商鞅噙著嘴角,似笑非笑:
“變法容易,但變法同樣困難。”
……
宋朝
王安石長長地舒了一口氣,臉上霜白的鬢髮隨寒風飄舞,道:
“變法固然有用,但主導變法之人往往都沒有好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