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頁 (第2/2頁)
[美]斯塔夫理阿諾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就具體問題達成協議。但是,代表們對某些基本問題麥達了一致的意見,例如,他們一致譴責殖民主義和種族歧視,主張全面裁軍和經濟合作,對冷戰普遍地抱著認為&ot;兩家都該死&ot;的態度。
非洲的與萬隆會議極為相似的會議是1963年5月由所有非洲國家參加的亞的斯亞貝巴會議。在這次會議召開前,所謂的卡薩布蘭卡集團(迦納、幾內亞、馬裡、摩洛哥、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和阿拉伯聯盟共和國)與蒙羅維亞集團(包括奈及利亞和大多數前法屬殖民地)之間正在鬧分裂;前者往往更好戰、更積極地保持中立,後者通常較溫和。這種危險的分裂在亞的斯亞貝巴會議上被消除了。大多數代表要求建立某種持久的、大陸範圍的組織,不過也有些代表寧願有一個強有力的集權制組織;還有一些代表要求建立不同程度的鬆散的自治共同體。最後,大會宣佈成立非洲統一組織,下設秘書長、秘書處並規定定期召開國家首腦會議。這個組織採納的憲章以所有成員國主權平等、和平解決爭端、支援所有剩餘的非洲殖民地的解放和在冷戰中不結盟的原則為基礎。
雖然自萬隆會議以後召開了好幾次第三世界會議,但它們都沒有象所預期的那樣有效。一個原因是許多傑出的領導人消失了,他們的消失或者是由於去世(如尼赫魯),或者是由於政治上的垮臺(如蘇加諾和恩克魯瑪)。另一方面,亞非國家在聯合國中憑藉其數量上的優勢大大地增加了它們的影響。聯合國剛成立時,在51個成員國中亞非國家僅佔13個,到197o年時,在124個成員國中它們已佔70個‐‐絕對多數。這一大批新成員國從根本上改變了聯合國中的均勢。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61年,原先由斯堪地那維亞人擔任的聯合國秘書長職務已由緬甸人吳丹擔任。與此同時,一位印度人代替美國人成為吳丹的行政秘書,兩名非洲人成為副秘書。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