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頁 (第1/2頁)
[美]斯塔夫理阿諾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反對法國統治的武裝起義於1954年秋爆發。法國人因4個月前剛被趕出印度支那,所以不想在這裡妥協。在仍在因印度支那的屈辱而感到痛苦的殖民者和軍官的熱情支待下,巴黎政府決心鎮壓這一起義。結果導致了一場耗盡人力物力的殘酷鬥爭,這場鬥爭一直拖延到1962年。在戰爭最激烈時,法國人不得不向阿爾及利亞派遣了50萬人,從而把分派在歐洲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中的所有的師幾乎全部調走,除此之外,這場戰爭還每年消耗了巴黎近10億美元。阿爾及利亞人在人力方面的損失更為慘重,有100萬人死亡,佔其總人口的九分之一。另有100萬人被強行趕進了&ot;重編&ot;營地,法國人試圖以此來孤立反叛者,但沒有成功,此外還有30多萬人作為難民逃進了鄰近的摩洛哥和突尼西亞。
除財政方面的耗費外,比較起來,法國人遭受的損失很小,但是,他們所付出的也比所預料的要大得多。法國土兵被迫參與了這類鎮壓性戰爭的獸行,受到了其代價無法估量的精神創傷;法國的牧師和許多知識分子都懷著內疚的心情公開反對這種&ot;骯髒的戰爭&ot;。而政府的反應是肆意抓人和不時地審查新聞界。實際上,法國人所付出的最沉重的代價是使他們的人身自由遭到不斷的侵害,最終導致了第四共和國本身的垮臺。
1958年5月,為了用獨裁政體取代共和國,北非的一個&ot;公安委員會&ot;奪取了阿爾及利亞的政權,他們推測,獨裁政體會更成功地使整個帝國團結一致。士氣沮喪的國民議會向這一勢力低了頭,尤其是因為大多數軍隊還在阿爾及利亞。1958年6月,國民議會投票決定將全部權力交給戴高樂,由他按自己喜歡的方式統治法國6個月,並著手製定一部新憲法。在這一年結束之前,第四共和國已讓位給第五共和國,政權從立法機關決定性地轉移到行政主管部門‐‐明確地說,轉移到總統手中。
戴高樂總統這時儘管遭到了曾使他掌權成為可能的殖民者和軍人的反對,但仍利用其無比的威望來結束阿爾及利亞的流血衝突。1962年3月,在法國公民投票贊成這一舉動之後,戴高樂同意停火,並同意舉行公民表決來決定阿爾及利亞的前途。一個&ot;秘密軍事組織&ot;立即在阿爾及利亞和法國發起恐怖運動,企圖推翻這一協議,但由於有人民大眾的支援,戴高樂堅持了他的行動方針,1962年7月3日,在阿爾及利亞人民以壓倒之勢投票贊成獨立之後,戴高樂宣佈阿爾及利亞獨立。這時,整個北非自1830年法國士兵在阿爾及利亞登陸以來第一次全部獲得了自由。準許阿爾及利亞獨立標誌著曾擁有近400萬平方哩土地、包括4100多萬人口的法屬非洲帝國的結束。
八、中東
其時,阿拉伯的民族主義在中東同在北非一樣富有戰鬥性。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年月中,英國人放棄了對埃及和伊拉克的控制,這兩個國家都加入了國聯。但阿拉伯的民族主義者遠沒有得到滿足,因為英國人對這些國家仍行使著控制權。他們保留了各種特權,包括在蘇伊士運河保留守備隊、在伊拉克保留3個空軍基地以及同埃及一起管理蘇丹的權力。法國人的頑固態度更令人憤慨,他們繼續將敘利亞和黎巴嫩作為託管地加以控制。最重要的是,由於2o世紀30年代中大批猶太人遷入英國控制的巴勒斯坦託管地(見第二十一章第二節),阿拉伯的民族主義已被喚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富有政治意識的阿拉伯人或是保持中立,或是公開反對西方列強。一位阿拉伯學者在提到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數年中的痛苦經歷時這樣說道:&ot;……在以民主主義的名義實行的壓迫和以法西斯主義的名義實行的壓迫之間,沒有什麼可選擇的。&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