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頁 (第1/2頁)
顧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灣貨物船料,不乏於用&rdo;1。一位當時的福建鄉紳在詩中不無諷刺地說:&ldo;閩
海昔遷徙,流離我黔首。高棟灰鹹陽,寒煙昏白晝。四郡美田園,割棄資逋
寇。拒門撤藩籬,階除議戰守。群盜方揶揄,佃漁恣奔走。流亡死內地,窮
蹙遑相救?&rdo;2沿海居民不顧禁令,冒著生命危險給鄭氏義師提供糧食,在清
政府官方文書中也有反映。康熙十七年福建總督姚啟聖曾發布文告說:&ldo;近
聞界內不法居民每每鳩輸米穀於賊,公然齎為盜糧。其中必有為首之人,
踞埠頭與奸民互市。&rdo;
3 《臺灣外紀》卷十三。《金門志》卷十二也載:康熙&ldo;八年,(鄭)經將江勝往來兩島(指金門、廈門),
踞埠頭與奸民互市。&rdo;
4 《鄭成功海東事&iddot;鄭成功傳》,見《野史無文》卷十二。
5 謝金鑾《蛤仔難紀略》,見《皇朝經世文編》卷八十四,兵考。
1 施琅《謹題為恭陳臺灣棄留之利害仰祈睿事》,見《靖海紀事》卷下,又見《皇朝經世文編》卷八十四,
兵政。
2 《粵閩巡視紀略》附紀澎湖臺灣。
3 高兆《長樂福清復界圖記》,見《閩頌彙編&iddot;記》。
1 《臺灣外紀》,卷十五。
2 《閩頌彙編》,五言古,黃璂詩。
代賊科斂。&rdo;3
這些材料令人信服地表明,遷海政策只是給沿海居民造成了極大的災
難,給清政府自身帶來了重重困難,對鄭成功父子領導的義師並沒有起到多
大的威脅作用。康熙二十三年臺灣的回歸大陸是當時的大勢所趨,無論在直
接意義上還是在間接意義上都不是遷海政策的結果。如果清廷抱住遷海政策
不放的話,臺灣問題不僅不能解決,分離的局面還將繼續拖延下去。值得注
意的是,在清朝大臣中主張進取臺灣的人(如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福建總督
姚啟聖)都是遷海政策的反對者。清朝統治者對於自己的文治武功歷來是不
厭其繁地張揚備至。惟獨對於沿海遷界這個涉及東南各省,持續時間長達二
十年的重大政策卻很少記敘,連清實錄當中也只是寥寥數語,一筆帶過。這
種現象多少可以說明清廷事後終於明白自己的失策。依賴當時承辦官員的文
書、地方誌和私家記載才多少儲存了事情的真相,使我們從一個側面看到清
初推行的政策是怎樣阻礙了我國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3 姚啟聖《憂畏軒文集&iddot;文告》,見《閩頌彙編》。
第五節 魯監國病死與張煌言就義
魯王朱以海在1645 年(順治二年)七月出任監國以後,在東南沿海的抗
清事業中作出了相當大的貢獻。1651 年(順治八年)清軍攻陷舟山,魯監國
在張名振等的軍隊扈衛下移居金門、廈門,由於鄭成功不承認監國政權,而
在西南建立的永曆朝廷基本上得到了包括鄭成功在內的南明各方勢力的一致
擁護,1653 年三月,朱以海也承認了永曆帝的正統地位,派使者上疏提出退
位歸藩。永曆帝為了維護朱明王朝對東南地區的影響,仍然讓他保留監國的
名義。但這並沒有多大實際意義,福建沿海的抗清實力基本上控制在鄭成功
手裡,朱以海只是作為&ldo;寓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