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 (第1/2頁)
顧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說李自成等大順軍領導人因驕致敗,是指他們目光短淺,驕傲輕敵;而決不
能解釋為他們驕奢淫逸。明清之際,中國向何處去?是歷史上的一個重大問
題,正確地總結這段歷史,才能汲取經驗教訓,有效地利用我國豐富的社會、
政治、軍事遺產。
第三節 吳三桂叛變與山海關之戰
吳三桂,遼東中後所人(今遼寧綏中縣)1,為出身遼東軍閥世家。他的
父親吳襄、舅父祖大壽2都曾任明朝總兵,同當地的將領官紳有著盤根錯節的
關係。由於祖大壽和三桂之兄吳三鳳等明朝將領先後降清,吳三桂和他的部
屬又與清方營壘增添了一層曖昧關係。1644 年三月,他被崇禎帝加封為平西
伯,率部進關勤王,由於放棄關外土地,官紳家屬和相當一部分遼東百姓跟
隨進關,安插未定,明朝就覆亡了。擺在吳三桂面前的形勢是嚴峻的,他同
山海關總兵(又稱關門總兵)高第一共只有五萬之眾,在明末盛行的&ldo;家丁&rdo;
制度下,其中真正能徵敢戰、裝備較佳的兵馬只佔少數。他們侷促於關內永
平府一隅之地,處於清、順兩大新興勢力之間,繼續效忠明室是不現實的,
因為朱由檢為首的明廷已經不存在,弘光朝廷還沒有建立,他們同淮河以南
的殘明勢力相距太遠、音訊不通,可走的道路就只有在降順、降清之間作出
選擇。
清廷對吳三桂進行招降是比較早的,1642 年(明崇禎十五年,清崇德七
年)四月,清軍攻克松山、錦州後,皇太極就致書吳三桂告以其舅氏祖大樂、
祖大壽等&ldo;因系將軍之戚&rdo;俱獲保全,勸他&ldo;翻然悔悟,決計歸順&rdo;。又命
三桂之兄吳三鳳及祖可法、張存仁、裴國珍、胡弘先、姜新、陳邦選等以親
屬、舊誼的關係寫信曉以利害,竭力勸說其降清1。十月,皇太極再次致書吳
三桂:&ldo;大清國皇帝敕諭寧遠城吳大將軍:今者明祚衰微,將軍已洞悉矣。
將軍與朕,素無讎隙,而將軍之親戚,俱在朕處。惟將軍相時度勢,早為之
計可也。&rdo;同時,又命祖大壽寫信給吳三桂道:
寧錦間隔,不相通問者歲餘矣。春時松山、錦州相繼失陷,以為老身必死無疑。
不期大清皇帝天縱仁聖,不但不加誅戮,反蒙加恩厚養。我祖氏一門以及親戚屬員,
皆霑渥澤。而洪總督、朱糧廳輩亦叨遇優隆。自至瀋陽以來,解衣推食,僕從田廬,
無所不備,我已得其所矣,奉賢甥勿以為慮,但未知故鄉光景何如耳。以愚意度之,
各鎮集兵來援遼左,未一月而四城失陷,全軍覆沒,人事如此,天意可知。賢甥當世
豪傑,豈智不及此耶?再觀大清規模形勢,將來必成大事。際此延攬之會,正豪傑擇
主之時,若率城來歸,定有分茅裂土之封,功名富貴,不待言也。念系骨肉至親,故
爾披肝瀝膽,非為大清之說客耳。惟賢甥熟思之。虎骨靶小刀一柄,是賢甥素常見者,
故寄以取信1。
次年正月,吳三桂給祖大壽的回信&ldo;猶豫未決&rdo;。皇太極再次致書勸他
1 順治五年二月十五日吳三桂&ldo;為懇請天恩事&rdo;揭帖稱:&ldo;本藩生於遼,長於遼,有祖先墝園葬立中後&rdo;,
見《明清檔案》第七冊,a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