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香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火炮發出轟鳴,向四周闖蕩開來,彈丸呼嘯,落入三個後金先鋒軍中,一些人直接被彈丸砸的血肉模糊。
彈丸落地,開始彈跳,躲避不及的,也是非死即傷。
袁崇煥軍中的火炮,分為三個方向,分別對於後金軍的三個先鋒隊。
每個方向都佈置了三重火炮,共計一百六七十門,多以佛郎機炮和大將軍炮為主,發射之時,猶如火銃手的三段擊,保持了一定的火力持續性。
這個方法很是實用,當三重火炮先後打響,後金軍的三個先鋒隊加起來,有上一百五六十人的傷亡。
後金軍的先鋒隊,並沒有因為明軍火炮而停下,而是以最快的速度,衝到明軍營地百步距離,然後就是慣用方法,對明軍拋射箭矢。
然而,袁崇煥早已做出了準備,一面面的方盾立在柵牆之後,士兵躲在盾牌後方,時不時的探出頭貫穿後金軍的動向。
當後金軍進入五十步距離時,明軍的火銃開始打響。
袁崇煥軍中裝備的火銃,多有普通鳥銃為主,其平射的最大射程在百步左右,有效射程只有七十步左右,而要破甲,則需在三四十步左右。
所以,在遭遇戰中,明軍裝備的大量火器,往往只有一次發射的機會,若能重創敵人還好,若是不能,那火銃的作用就微乎其微了。
而這也是明軍更喜歡三眼銃的原因之一,當三眼銃發射完之後,還可以當做鈍器攻擊敵人。
明軍火銃打響,後金軍先鋒隊有不少人落馬,這並不是破甲傷敵,而是彈丸有足夠的動能,就像被一拳狠狠打中。
好在後金軍先鋒隊的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即使前隊人員落馬,後隊騎兵也可以及時的避開。
在明軍火銃三段擊後,後金軍先鋒隊迅速前衝,藉助馬術丟擲飛斧、標槍、流星錘等物,這種武器,一般的木製盾牌是防不住的,所以明軍有上百人傷亡。
趁著明軍有傷亡的空隙,後金先鋒軍又有鉤繩丟擲,鉤中柵牆後,立即催馬,將柵牆拉倒,大隊人馬繼續衝鋒。
明軍第一排裝填好火銃,立即在命令下開火,打死打傷數十人,然後是第二排、第三排先後上前發射。
以上情況,在三個方向幾乎類似。
突然,後金右路先鋒軍中,出現騷亂,原來是先鋒將領檯弼善被火銃打中,落下馬來。
右路先鋒軍的攻勢減緩,有後金勇士下馬,迅速將臺弼善抱上馬背,跑向皇太極所在。
皇太極得知臺弼善重傷垂死,面色陰沉,連忙選派阿濟格去接替臺弼善的位置。
然後,皇太極立即前往看望臺弼善。
臺弼善強撐著一口氣,道:“大汗……明軍準備充足……打……打下去,我軍傷亡很大……雖勝何益!”
話語最後一個字落下,臺弼善雙目圓睜,全身繃緊,最終徹底斷氣。
見到這一幕,其他眾將也認為不應該再對袁崇煥軍攻擊了,當尋機而戰。
皇太極看著戰場,沉思著,片刻之後他終於下定決心。
可剛要開口,身後大軍的右翼,突然出現了騷動。